“厂二代”的奋斗青春

发布时间:2024-11-14 20:20:31 来源: sp20241114

  黄希谊在工厂中。

  陈启熙近照。

  叶陈宁在家族美术馆中宣传书画作品。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厂二代”,指的是中小民营制造业工厂老板的子女们。如今,随着父母辈逐渐退休,“厂二代”吸引了更多目光。

  创业大潮中,他们也是心怀梦想的海归“创二代”。面对时代机遇,这些海归青年接过长辈们的事业,在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以新思维、新技术为企业注入活力。摸索、前行、收获……他们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篇章。

  

  打造社群

  黄希谊,一名广东机械设备厂的“厂二代”,曾在巴黎高等商学院攻读过与时尚相关的专业。那时,她似乎与家族事业渐行渐远。然而,因为疫情,黄希谊再次踏进那个自己“熟悉又陌生”的工厂世界。

  回国后,黄希谊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未知的领域。她对国内的商业环境知之甚少,对家族事业更是一无所知。她坦言:“我只知道工厂涉及机械,但具体业务我都不知道。”

  2023年初,黄希谊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她的回国工作经历与心路历程,让她有些意外的是,这些经历分享引发了一些共鸣。不少与她有着相似经历的年轻人被她的故事吸引,大家开始在评论区积极跟帖,分享自己的故事。

  为了搭建一个让这些年轻人交流经验、共谋发展的平台,黄希谊创建了名为“厂二代GOGOGO”的社群。在这里,他们分享各自在家族企业中的成长与困惑,探讨如何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他们希望能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为传统的家族企业注入新活力。

  “厂二代”社群里有不少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从主题沙龙到名企探访、从经验分享到工厂互访,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同龄人,在这里分享各自的经历与感悟。在黄希谊看来,不同的故事也在鼓励着彼此不断前行。

  硕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陈启熙曾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社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共同面对并探讨外贸、电商和创新等话题。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收获了丰富的合作资源和经验。”

  摸索“接厂”

  今年是黄希谊“接厂”的第四年,从最初茫然到如今对业务熟稔有加,她的每一步走得坚实有力。面对全新的领域,黄希谊辞去了海外的稳定工作,回国后将目光瞄向了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设计研发。她决心用创新思维和技术,为家族的传统制造业工厂带来转型升级的更多可能性。

  每天清晨八点半,黄希谊就开始了巡厂工作。通过不断学习与尝试,她逐渐摸清了工厂的业务脉络,并深入参与客户沟通、合作洽谈等各个环节。“虽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前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我愿意勇敢地迈出每一步。”她说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难题,黄希谊没有退缩。她深知,这是家族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步。从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到真正研发出适配自家工厂设备的工业软件,黄希谊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阻力。但正是这些困难,让她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她说:“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我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经历难以避免的‘阵痛’是正常的。”

  相较于黄希谊“半路出家”接手企业,叶陈宁的接班之路更明确和坚定。还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人机交互专业时,她就已经将未来回到家中企业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主线规划。她说:“学习人机交互,就是为了帮助传统企业做好转型。用数字化手段接入工厂脉搏很重要。”

  在福建厦门,叶陈宁家中做外贸生意。随着长辈年龄渐长,她逐渐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2023年,叶陈宁辞去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从今年1月起开始参与家族企业的运营。

  凭借出色的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叶陈宁逐渐帮助企业构建起国际平台,以开拓海外市场。“老一辈专注于创作研发,但在市场营销方面做得相对较少。‘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就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产品的曝光度。”为帮助家族美术馆的书画作品增加传播度,叶陈宁精心制作了微信H5页面。同时,她还积极与拍卖行、画廊以及品牌广告策划人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家族企业的商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叶陈宁也希望能凝聚更多青年创业者的力量,以建立广泛的资源平台,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她积极参与新媒体平台、时尚品牌活动以及电视媒体路演,有效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度。叶陈宁认为,将家族业务与年轻人的兴趣点相结合非常重要,她也因此成功带动了销售业绩的增长。

  刚回到公司的时候,叶陈宁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她坦言,传统工厂的数字化转型、工人老龄化以及招聘难等问题,都让她倍感压力。但她没有放弃,仍在不断寻找新的经验。“我经常会想,我们到底可以给工厂带来什么?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广起来并不容易,但正是因为棘手,才更值得努力去做。”叶陈宁说。

  跨界逐梦

  2021年,留学美国9年的陈启熙决定踏上归国的旅途。尽管他本科和硕士阶段专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但他始终很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在深入走访工厂并与企业家们深入交流后,陈启熙对中国制造业了解更加深入,他开始在父母创立的公司中承担关键项目的管理工作。

  “我最初选择从数据可视化这一领域切入,深入参与项目的运营与管理,随后成立人工智能部门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同时,我也在集团内部积极尝试创建新项目,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推动企业发展。”陈启熙说。

  然而,在公司的人工智能部门并不足以满足陈启熙的想法,创业的种子始终在他心里。陈启熙一直想走出去,试试自己干。左右掂量,他终于决定走出舒适区,于2023年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

  “我们公司主要面向企业家提供咨询培训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技术时代。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目前,陈启熙已经在自己的企业中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工具。他打造的人工智能客服系统已经取代了原先需要大量人工完成的客户服务工作,大幅提高了咨询效率。“这种创新不仅将人与机器的互动推向了新的高度,还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他说。

  对年轻的“厂二代”们来说,除了自我提升,他们有着相较于父辈更强的分享欲。2019年,当叶陈宁收到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录取通知时,她将自己的经验和心路历程写成了一篇长达十万字的文章,在网络平台分享给了更多人,其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申请大学的历程和内心的挣扎。这篇真诚又实用的文章,在留学生中激起了水花。

  “我的初衷是帮助那些同样有梦想但感到迷茫的年轻人。”叶陈宁说,“如果我的经验能多少帮到他们一些,我也会感到非常满足、非常开心。”

  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许多后辈纷纷联系叶陈宁,寻求转专业或申请人机交互的建议。其中,两名学生的成功转型和获得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更是让叶陈宁倍感欣慰。

  为了将这种影响力持续扩大并发挥更大的价值,叶陈宁于去年创建了一个产学研平台。这个平台汇聚了产业、高校和个人的资源,共同研发对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意义的课程。她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将痛点转化为选题,再由她及经验丰富的高校同学担任导师,将选题转化为录播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也让用户以更亲民的价格接触到了更广泛的行业知识。

  “我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家彼此学习与交流提供更多机会。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课程能够真正为产业带来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叶陈宁说。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