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四十载凤凰展翅 石榴花盛放景宁

发布时间:2025-01-11 05:27:35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网 景宁7月4日电 题:特写:四十载凤凰展翅 石榴花盛放景宁

  作者 郭其钰

  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1984年GDP为5193万元,2023年突破百亿元,这是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40年的沧桑巨变。

  1984年6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40年栉风沐雨,40载景秀人宁,景宁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蹚出一条“生态好、产业优、城乡美、文旅兴、百姓富”的特色发展之路。汉族、畲族、苗族等各族群众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团结共进,创造了从脱贫奔小康到探索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精彩蝶变。

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全景图。景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青山依旧 高质量之路点绿成金

  峥嵘敕木,浩渺千峡。行走在景宁的乡村山野,绿意盎然,满目皆景。

  不久前,景宁澄照乡三石村的惠明茶基地,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工人”——200多只羊,吃掉杂草,留下羊粪,滋养土地。因为生态有机无污染,今年明前茶季,基地茶叶卖出了每斤最高5000元的价格,惠明茶成了“惠民”茶。

  惠明茶是景宁的特色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然而浙江绿茶行业竞争激烈,惠明茶如何脱颖而出是当地一度面临的困惑。

  “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我们创新了‘养羊控草、引鸟控虫’模式,生态茶亩产最高达2万元。”景宁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潘明俭介绍,该县7.6万亩茶园中生态茶园有1.35万亩,2023年茶叶产量3809吨、产值6.74亿元。

  立足“茶乡竹海”等优势,点绿成金的故事在景宁接续迸发:小溪之畔的废弃矿厂变身为悬崖之上的“天空之城”,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0.8万人次;高山果蔬、中药材等“闯出”大山,“景宁600”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超40亿元;水、空气等生态产品也能抵押、贷款、交易,好山好水“卖出”了好价钱……

  绿色是景宁的底色,产业是城市的命脉。景宁县域内,一场新的变革正在发生。

  “三叶青七分喜阴,三分喜阳,高山毛竹林环境阴凉,是三叶青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走进景宁“中国畲药谷”生态栽培示范基地,林下套种的三叶青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介绍,眼前只是一小部分,附近近千亩山地都种满了三叶青。

  总投资5.3亿元的“中国畲药谷”是景宁主导产业项目,通过挖掘当地畲药材、食药用菌等天然产物资源,进行畲药全产业链开发推广,促进畲医药大健康产业“蝶变生金”,带动百余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从传统工业产业到竹木加工、精密制造、畲医药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2023年景宁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人均GDP9万余元,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按照可比价计算,较1984年增长25.7倍。

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美丽乡村。景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逐梦共富 幸福生活拔节生长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是一组组发展数据的直观对比,更是一个个日常生活的幸福瞬间。

  对于山区县来说,走好共富路的关键是要破除“难在山上、困在路上、弱在散上”的共性问题。如何破题?景宁的解题方案是新型城镇化、产业生态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路径探索。

  “偏远的大山深处,花巨资通了公路、水电和其他设施,使用效率低不说,未必能很好解决发展问题,也不利于生态保护。”景宁大搬快聚办公室副主任柳卫香分析说。

  为更好统筹集聚资源,景宁明确80%以上的人口、产业、公共服务集聚在县城,先后实施七轮搬迁工程,4.17万人搬出大山、进城奔富。

  如今,行走在景宁白鹤、洋桥头等搬迁安置小区,一幢幢富有民族风情的楼房林立,一辆辆小汽车停在房前屋后。村民兰李清说,之前老房子年久失修,婚都没法结,搬迁当年他就结了婚,前年还生了二胎。现在一家四口住在大房子里很是美满。

  “小县大城”的创新思路创造了一个新景宁:县城常住人口占比从1984年的不足10%到如今的74%,县城面积从1984年的0.43平方公里拓展到10平方公里。

  改革创新不忘民生福祉,共同富裕重在发展均衡。近年来,景宁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持续在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推动县域公共服务从基础供给向优质共享迈进。

  对山区群众而言,山高路远常常导致“看病难”,景宁部分村民也曾面临“看病配药半小时,车程颠簸三小时”的窘境。为此,当地探索开展“云诊室”服务,通过数字化平台把专家“搬”到群众家门口。

  “雷医生,我的复查时间又到了,请问杭州的医生帮我联系到了吗?”一大早,景宁沙湾镇林斜村村民蓝贤高来到沙湾镇卫生院“云诊室”。医生雷叶华通过视频连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鲍彰,详细问诊了解病人的情况后,鲍彰当场答复患者,提出相关建议。

  如今,景宁县域就诊率超90%、基层就诊率超50%,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实现均衡覆盖,98%中小学生在县城就读,景宁中学成为山区县低进高出的“县中崛起”典范,幸福在不经意间浸润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秀 千年山哈》。 景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畲歌悠扬 民族团结一路生花

  对于景宁的各族群众来说,幸福的含义多了一层团结的底色。

  景宁县城里有一处地标,名为“团结门”——四根立柱,双重飞檐顶,立于川流不息的人民中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各族群众建造了这座门楼,寄托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愿望。

  几十年来,在这个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选框、凿档、架杆、配线、提综、织带、挑花……绚彩丝线在蓝延兰的指尖环绕翻飞,一条独具畲族特色的彩带渐渐成形。今年56岁的蓝延兰是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她6岁起就跟着外婆学得了一手织彩带的好技艺。

  彩带被称为“活着”的畲族文物。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蓝延兰手中的彩带有了汉字、花纹、畲族符号等创新编织样式。2003年,她织了一条包含全国56个民族名称的彩带,寓意同心聚力、民族团结。

  “现在有越来越多游客和学生来到彩带馆,这些彩带打破传统风格,跳出畲族人家,变成旅游产品、文创产品,激活文化自信,走入千家万户。”蓝延兰说。

  为了让民族文化走出“深闺”,景宁搭建“民族+文创系列”“非遗+旅游”等平台,做精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试点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民族文化。

  村民蓝爱兰与丈夫周仁建一同返乡,创新畲族绿曲酒工艺,他们开在景宁大均古街的酒坊,年营业额超20万元。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40年来,景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创新传承畲族传统文化,激活文化基因,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山哈大剧院等成为构筑民族团结的“精神高地”。

  凤凰图腾诉说民族起源、雨帘栈道展现迁徙艰辛、青山绿水描绘耕种画卷……在景宁,看一场大型沉浸式演艺《畲秀·千年山哈》,便能走进传承千年的畲族历史。

  “畲乡山水景秀人宁、畲乡姑娘热情美丽、畲家米酒香甜醉人……当我们把这些元素凝聚到一台戏上的时候,文化艺术的市场价值也就有了绽放的平台。”景宁畲族自治县文旅集团主要负责人表示。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在这个居住着汉、畲、苗、满、回、藏等20多个民族群众的浙南小城,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景宁城乡处处盛开。(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