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5:33:10 来源: sp20241205
文/张文晖 汪俐辰
“德国是欧洲最发达国家之一,对投资合作的对象和地区很是挑剔。今天能有如此多的德企落户太仓,足以证明此地有特殊‘魔力’。”谈及自己的家乡太仓,曾任中国驻哈萨克斯坦、驻乌克兰等国大使的姚培生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这座城市有点东西”栏目采访时表示。
今年1月底,江苏太仓的德企总数正式增至500家。从第1家德企到第100家,太仓花了14年时间;而从第400家到第500家,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吸引德企落户,太仓的“魔力”究竟是什么?
曾经的“六国码头、天下粮仓”,到如今的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地,“太仓模式”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主动融入国际的县城
2023年,太仓全市126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10亿元,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产值占规上产值比重达75.5%,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同比增长7%,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创新动能加速汇聚,入围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位列科技创新县域百强第二;三产业态加速提优,全域旅游体系加快构建,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七十二家理想村开业。
如果你不熟悉太仓,那么在如此成绩面前,很难想象到它仅是一个由苏州代管的县级市。
“太仓在发展时展现出了一种大格局。”江苏大学原校长、教授颜晓红在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这座城市有点东西”栏目采访时指出,太仓没有将自己困在小县域的模式中,而是主动地融入到国际市场经济体系的大循环中。
最新发布的《江苏省县域现代化发展水平报告》显示,太仓市位列江苏省县域总体评价结果第三位,名次较去年上升一位。不仅如此,太仓还位列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第六、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七,连续八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首。
图源:“太仓发布”微信公众号
“少时,小桥流水、鱼虾成群的景色一直深留记忆;而今,楼宇林立、大路纵横的画面令人悦目。”曾担任中国驻外大使多年的姚培生如今每年都会回到太仓,家乡的变化于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姚培生表示,现在的太仓可称之为田园式的地区,既有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温度,也有现代化农村的引人景色,用家乡人的话说就是,“城在田中,园在城中。小而美,慢而悠,秀而精,静而雅”。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初,太仓市已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97%;境内河流稠密,塘浦纵横交叉,现有大小河流4110条,总长度4213.4千米。
吸引外资,太仓有一手
图源:“太仓发布”微信公众号
优秀的“成绩单”背后,不得不提的还有太仓的对外合作,尤其是对德的合作成果。
工业园区里,鳞次栉比的德企机械隆隆;海运堤新浏河畔红砖粉墙、塔楼尖顶的德式小屋中,中德友人一道畅饮啤酒,大啖猪肘与香肠……这是一家德企对太仓的印象描述。
1993年,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落户太仓这座江南小城,拉开了太仓中德合作的序幕。目前,太仓德企总数超500家,太仓已成为中国德企投资最密集、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德企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人民币。太仓半数以上的德企开展了本土化研发创新,90%以上的早期落户德企完成了增资扩产。
当前,全球跨境投资整体疲软,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在放宽投资限制,引资竞争十分激烈。太仓还能有如此亮眼成绩,并非偶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这座城市有点东西”栏目采访时指出,太仓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德企落户,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历史渊源。德国与中国有着长期的贸易历史,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可追溯到几十年前。太仓由于其接近上海的地理位置成为外资企业的首选地之一。早期进入太仓的德国公司如某些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当地取得了成功,这吸引了更多德国企业关注并考虑在太仓投资。
图源:“太仓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是产业链集群的吸引。随着越来越多德国企业的加入,太仓形成了强大的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和汽车部件这一领域。这种集群效应有助于所有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便于协作。
三是政府的吸引政策。太仓当地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政策以及简化的行政审批流程等,这为德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太仓政府在服务外资企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保姆服务’,从企业注册、施工审批到运营阶段的服务,政府都力求做到高效和便捷。”张春龙说。
四是持续的文化交流。随着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和个人在太仓落户,形成了一个德国社区。这不仅为新来的德国企业提供了文化和语言支持,也为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提供了一个类似家乡的环境。
如何借鉴“太仓模式”?
“作为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地,‘太仓模式’对江苏省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性。”颜晓红表示,除了吸引大批德企建厂投资外,太仓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走在江苏省前列。
那么,“太仓模式”能否复制,普及全国?对于县域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
张春龙认为,太仓作为一个以高端制造业聚集地为定位的经济强县,其“太仓模式”包含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如优化营商环境、借助区位优势、引进外资、政策支持、产业升级等。这种模式取得了可观的成功,但在讨论其是否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区位因素。太仓紧邻上海,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对于远离沿海或者大城市的内陆县域来说,无法复制同样的区位优势。
二是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差异较大,太仓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在制造业等产业基础上的积淀,其他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定制发展策略。
三是协作机制。太仓借助产业链紧密与上海以及周边城市协作,享有的供应链优势和集成效益可能在区域隔离的城市无法实现。张春龙强调,太仓模式虽然有其显著的成功之处,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需要进行地方化的适配和调整。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太仓的经验,即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本地化的产业发展策略。通过因地制宜地调整和采纳太仓模式中的一些元素,或有助于促进其他地区特别是制造业基础较弱的地区的经济发展。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