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4 11:18:20 来源: sp20241214
中新网 杭州2月13日电(奚金燕 林锘)在中国人的习俗中,过年少不了赶集。“走!逛市集去”,春节期间,在闲暇之余很多年轻人选择拉上三两好友“沉浸式”体验一场市集。“赶集”已然成为当今年轻人社交圈里的热词,也为推动城市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增添活力。
承载童年记忆的乡村市集
岁月悠深人情暖,余味缭绕是酱香。杭州的新春年味弥漫,径山乡村市集上,各式酱货氤氲出熟悉的人间烟火味,酱鸭、酱肉、春卷等一字排开,被一缕缕酱香吸引的还有很多年轻人。
“00后”游客张哲宇逛完后表示,没想到在品尝酱香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江南酱文化,“很适合当年货,买了好几样,带回去送家人。”
“现在很多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养生,有几个女孩子过来说想要减盐、零添加的食品。”摊主张阿姨说。多家摊主表示,现在很多酱货在传承古法的同时不断创新制作技艺和烹饪方式。
除了地道的酱香味儿,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让乡村集市“出圈”。原汁原味的乡土味、烟火气和契合年轻人审美需求的视觉设计和打卡玩法,山野风物依托短视频的传播,激活乡村市集的流量,也激发了乡村的能量。
江畔边的杂草和树枝,古色古香的手工制作灯笼,一个个由本地的竹子搭建而成的市集摊位,让人眼前一亮。在桐庐山野风物市集,记者了解到很多前来打卡的游客都是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这个市集的,“来之前做了攻略,这个市集主要是节气和乡村特色相结合,我们想来体验人间烟火,感受一下诗和远方。”
杭州乡村市集。受访者 供图在余杭“野堤雅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涌向“90后”的青山梅花糕非遗传承人张如的摊位,“老底子味道只有红糖和芝麻,我们在传统梅花糕的基础上做了更改,推出了芋泥、红豆、芝麻等一系列能迎合年轻人口味的馅料。”据张如介绍,也会有很多“70后”“80后”带着孩子来品尝,地道的乡土味儿承载着他们儿时的记。
乡村集市的回归与“出圈”,是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乡土文化与乡村经济的碰撞,也成为新时代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2023年,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复评,评选出首批精品乡村市集29个,精品乡村培育市集14个,为人们循迹“打卡”提供了参考,助力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消费。
在“花样市集”中体验多元碰撞
除了乡村土味市集,夜间经济“沉浸式”的消费新场景也吸引来很多年轻人的目光。
“太传神了”“真精细”“眉目之间的神情简直就是本人”……杭州武林夜市上,肖像剪纸摊位吸引诸多路人驻足围观。一把小剪刀、一方红宣纸,一边观察游客面容,一边“飞剪走纸”快速操作,不到五分钟,原本一张平平无奇的红纸片就变成了一幅灵动神似的肖像剪纸艺术品。折叠的肖像一经打开,修剪完毕后,周围的观众发出了赞叹声。
摊主林女士表示,肖像剪纸的受众多为年轻人,“年轻人对传统的窗花剪纸看得多了,但是肖像剪纸,有些人还没看到过,很稀奇。”
专程从上海来杭州打卡的“95后”潘慧清说,“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杭州的夜市特别火,也想来打个卡,淘点好物。”
2023年数据显示,浙江省夜间消费对消费贡献率达到54.84%。“夜市是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聚集地。”武林夜市相关负责人叶连忠表示。据悉,武林夜市去年节假日日均客流量10万人次,高峰期高达16.8万人次,已经成为杭州“流量街区”的C位。
杭州国风市集。 林锘 摄除了乡村市集、夜市,国潮风市集也备受年轻人欢迎。在运河拱宸市集上,记者随着人流来到国风印象服饰摊位,摊主许女士是位“85后”传统文化“狂热粉”,她指着古装上的刺绣边介绍,“我做这些古装已经十多年了,每件衣服刺绣都是我一针一针绣上去的。近几年根据年轻人的喜好,我会加上很多新潮元素。”
“我们贴合年轻人的审美方向,推出了多款新品。”西泠印社工作人员介绍,年轻人充满朝气,向往自由,“老字号”要与年轻群体同频共振就需要焕发“少年气”。
记者走访了多处市集发现,年轻摊主占比较高,“市集经济”和线上直播融合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位“90后”的龙泉青瓷文创摊主表示他在直播间认识了很多年轻粉丝。宝馫香局摊位负责人戚女士也表示,“我们在各大线上平台都有售卖,很多年轻人来线下摊位的时候都说是刷着刷着我们的非遗短视频就爱上了传统文化。”
傍晚时分的杭州“官河夜市”。 奚金燕 摄市井百集,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在数字消费和直播电商平台加持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市集,也为这一传统生活场景注入了无限可能。(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