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出属于中国的“黑色黄金”

发布时间:2024-11-27 14:29:15 来源: sp20241127

  【一线讲述】

  碳纤维作为重要的新材料,素有“黑色黄金”之称,一直以来,价格高昂且“一丝难求”。为了研发出属于中国的碳纤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搞原丝研发。

  那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连研发碳纤维的“石头”都摸不着,只能铆足干劲自主创新。尽管困难不少,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要实现碳纤维国产化。

  一个人技术再好,也需要优秀团队的支撑。作为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碳谷碳纤维技术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我带领着一群队员不断挑战不可能。我们经常戴着防毒面具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从实验室再到会议室头脑风暴,饿了就泡个方便面充饥;讨论出思路再到生产线继续摸索调整,困了就拼几把椅子眯一会儿。

  从开始研发到投产,我们一忙就是5年。2011年,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碳纤维原丝规模化生产的先河。上百次投用配方、上千次调整、上万组数据……我们陆续攻克了黏度不稳定、气泡杂质多等多道难关,突破了纺丝纤度高、强度低、毛丝多等各类屏障,彻底解决了原丝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卡脖子”的地方就是我们攻关的方向,生产线的需求就是我们确定科研课题的依据。随着原丝项目陆续投产,我们又开始在不同的生产线上寻找问题。我们关注到大丝束碳纤维市场应用广泛,而且成本更低,就研发大丝束产品。经过持续科研攻关,如今,我们公司能够生产25K、35K、48K、50K等大丝束原丝,完善了碳纤维产品体系。其中,全球首款35K风电专用碳纤维备受市场青睐,成为“拳头”产品。

  在我看来,培养更多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做好“传帮带”,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碳纤维产业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7年,公司成立了“张海鸥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队伍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问题改善为牵引,带动研发团队增强技能本领,不断推动碳纤维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未来,我会继续立足本职岗位,以车间里的实验室为“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任爽、本报通讯员芦猛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