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沙希德:“我和中国有段罗曼史”

发布时间:2024-11-15 00:39:04 来源: sp20241115

穆沙希德10月19日参加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并代表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者发言。

“‘一带一路’的媒体合作非常重要,我很荣幸被授予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的特殊贡献奖。我也非常感恩,这是对我在推动巴中关系方面发挥作用的认可,我将继续发挥这一作用。”10月19日,在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分论坛——国际传播“丝路奖”颁奖活动上,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穆沙希德是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巴基斯坦“丝路之友”俱乐部负责人,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他在代表获奖者发言时说:“巴基斯坦非常幸运,能够有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支柱。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理念,它已成为一股重大的力量,已经成为了现实。”

“我的中国朋友就像我家人”

短波收音机是穆沙希德最早了解中国的窗口。他还在上学时,偶然听到了北京广播电台的节目,后来便四处搜寻与中国相关的读物,如《中国画报》《中国建筑》等,这些成了他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素材。他还先后在校成立北京广播电台听众俱乐部和巴中青年友好协会,希望能够向更多人传递巴中友谊。

此次中国行虽然只有短短4天,穆沙希德依然感慨万千:“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只有17岁,作为学生代表去了人民大会堂,观看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演出。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发现之旅。当时的中国还相对穷困、弱小,甚至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在此之后的50多年里,穆沙希德来过中国近百次,前不久还去了新疆。在被称为“中巴友谊之路”的喀喇昆仑公路上,行驶着不少载满货物的巴基斯坦卡车,沿路景象欣欣向荣,这让他感到十分高兴。

“每次我来中国,都能看到新的变化。这次我看到,在新冠疫情后,中国正在恢复活力和能量,人们也有了新的信心。”穆沙希德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富足而强大,已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引领者。

穆沙希德10月19日下午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陈昊/摄)

穆沙希德长期关注中国。中巴命运共同体、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式现代化等,都是他深度研究的课题。他对中国人也有特殊的情感。他说:“中国人民非常充满活力,他们看到了稳定,他们看到了连续性,并期待着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中国,他收获了很多友谊。这次来北京,他和往常一样见了很多老朋友。他说:“我的中国朋友就像我家人一样。有人问我,你和中国是什么关系?我回答说,我和中国有段罗曼史。”

谈到这里,他笑着向记者解释,自己和清华大学一位中国教授的私交非常好。“我看着他的儿子出生,并给孩子起了一个巴基斯坦名字‘阿里’。阿里大大加强了我与中国的联系。近七八年,我看着阿里长大,每次来中国,就像是和家人团聚,家庭纽带肯定是很强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折射了我和中国关系的本质。尽管朋友关系有可能经常改变,但家庭成员之间始终都会保持紧密的联结。”

在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颁奖活动上,穆沙希德与很多老朋友合影留念。

“感谢你为中巴友谊做出的贡献”

穆沙希德1952年出生于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市。青年时期,他曾到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留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在位于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教授政治学和国际关系。

穆沙希德在颁奖活动上。

青年时代的穆沙希德是学者,也是媒体人。从1979年起,他定期在媒体上发表文章,主要关注媒体事务、外交政策、地区安全等问题。针对巴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穆沙希德著有3本专著。此外,他还执教于巴基斯坦一家官方培训机构,负责制定针对新外交官的培训方案。

1997年3月,穆沙希德当选为参议员。他历任巴基斯坦政府新闻事务部长、参议院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主席、外事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目前是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10月19日的颁奖典礼上,穆沙希德特意提到自己的媒体人身份,并表示,西方媒体的报道关注“冲突”,特别是美国,经常通过负面的虚假新闻,用“人权”和“民主”作为借口来干扰别国内政。“我反对这样一种世界观。”

1972年, 穆沙希德(左)和姐姐一起参观长城。

穆沙希德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向巴基斯坦民众和国际社会讲述真实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故事。他2019年成立了相关资讯网站,此前还曾创办中英文双语杂志《友邻》,以展示两国风土人情。

他也积极推动中巴政党、智库、媒体、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2019年至2020年,他两次出席中巴经济走廊政党共商机制会议。不久前,他率领巴基斯坦两院议员代表团访华,是新冠疫情后巴议会首个访华团。

2009年,穆沙希德组建了致力于推动巴中友好的巴中学会。2015年以来,他组织巴中学会与中国驻巴使馆合作,多次举办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2017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乌尔都文版由中国外文出版社与巴中学会合作翻译出版。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总理办公大楼举行的首发仪式上,穆沙希德说,巴中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典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乌尔都文版在巴发行是历史性的一刻,将进一步促进巴中两国的人民团结、发展和繁荣。

2019年,他又成立了旨在凝聚共建“一带一路”共识的民间组织——巴基斯坦“丝路之友”俱乐部。这个俱乐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介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光明前景。

巴中学会组织文化交流活动。

2015年4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巴双方决定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习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重要演讲,并向巴基斯坦友好人士和团体代表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他们为推动中巴友好所作贡献。

作为获奖者,穆沙希德对当时的情形印象深刻,曾这样向媒体描述:“一位大国元首和全球政治家面带微笑,坚定地伸出手,说出了温暖的赞美之词:祝贺你!感谢你为中巴友谊做出的贡献。”

“一带一路”改变巴基斯坦人的生活

环球人物:您认为巴中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处于什么阶段?

穆沙希德:共建“一带一路”在巴基斯坦非常成功。这是一个成功故事,它的支点和核心是中巴经济走廊。经过10年发展,中巴经济走廊的早期项目已经完成,如今正在进入下一阶段,这一阶段包含了工业、农业、教育、工业园区等多方面的发展。

然后是瓜达尔港,这是巴中经济走廊的核心,由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运营。那里正在建立一个经济特区,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相连通。瓜达尔港正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互联互通中心。

瓜达尔港在乌尔都语中的意思是“风之门”,如今被誉为中巴经济走廊“皇冠上的明珠”。

环球人物:您如何看待媒体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的作用?

穆沙希德: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要向外界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来说,媒体合作非常重要,我认为我们有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故事要讲。“一带一路”的故事里不仅仅有中国,也有关于其他国家的故事。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对整个世界来说,“一带一路”都带来了好处和机遇。如果要向外界讲述关于“一带一路”的成功故事,媒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此外,“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媒体。某些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发表虚假言论和负面宣传,甚至大搞“信息战”。驳斥这些虚构报道是媒体的必要责任。媒体在这里扮演重要角色。

环球人物: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人产生了哪些看得见的影响?

穆沙希德:巴基斯坦有一个非常保守的欠发达地区叫塔尔,那里过去情况很糟糕。由于共建“一带一路”,那里建设了煤电一体化项目。过去从未离开家的妇女,如今开着装卸车去运煤。这带给了她们信心,带给了妇女们就业。“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就是一个为妇女赋权的故事,她们顶了“半边天”,当地社区也大为受益。

另一个地区是瓜达尔港。那里原是个沉睡的小渔村。今天,它正在成为一个繁荣的地方,大学和职业学院都已经建立,道路也已经铺就。当地渔民现在还有一个冷藏厂,他们可以把鱼冷冻在那里而不会造成腐烂或浪费。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改变巴基斯坦人的生活,尤其是穷人的生活。

环球人物:您怎样看待中国选择的和平道路以及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穆沙希德:我一直认为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种文明,一种持续至今而未中断的文明。这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源。看看丝绸之路,它是2000多年前全球化的第一个例子,它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更是和平的。它通过商业和文化等纽带而建立,这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源。它不同于美西方的军事化。美西方谈论战争、冲突、对抗、冷战、遏制,而中国谈论合作、互联互通、共识。这就是区别。

中国有一个以人为本的发展愿景。这是一个经济愿景。而一些西方国家有一个以安全为中心、以军事为导向的世界愿景。我们要拒绝这个,那不是我们的愿景。这两个愿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特性(之一)就是和平性,主张和平发展。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没有征服、没有殖民、没有侵略、没有占领、没有成为霸主的情况下和平发展起来的国家,就是中国。所以中国非常独特,中国的发展是现代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环球人物:您怎么看待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和秩序中的作用?

穆沙希德:中国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文化。中国文化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互动而得到丰富,包括佛教、伊斯兰教、西方文明等。因此,中国接受新思想,尊重多样性。中国文化也有很多包容性。而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基于平等、互惠、包容和尊重多样性的和谐共存。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环球人物:您认为巴中文化交融有什么新的机遇?

穆沙希德:七八年前,我在巴基斯坦举行了一次会议。这场会议向巴基斯坦人民介绍儒家思想,被称为“萨拉姆孔子”,因为“萨拉姆”意味着和平。而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如稳定、秩序、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等,都是重要的价值观。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巴基斯坦文化,都有一些共同点。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砖头和灰泥,不仅仅是铁路、高速公路或发电站,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这才是根源,包含了青年、非政府组织、妇女、智库、媒体等方面的交流。我们应该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受益,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互联的世界。那是关键。也是势不可挡的潮流。

环球人物:您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您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穆沙希德: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是,它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这种文化意味着改变、向前迈进,同时与其他人分享繁荣。中国式现代化与扩张无关,与霸权主义无关,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军事化不同,它反对这一点。它正在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一个有着更高生活质量、没有霸主和弱者的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的发展非常积极,因为中国的发展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通过贸易、商业、文化和合作来实现的。如果中国做得好,世界也会做得更好。如果世界表现良好,对中国也有好处。因此,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未来与整个世界密不可分。中国从不会试图成为孤立主义者,或者与世界其他地区分开。中国相信合作,相信“命运共同体”,相信合作共赢。这就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本刊记者 冯璐)

统筹:李舫

策划:史鹏飞

审核:陈振凯

(责编:贾文婷、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