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5:11:49 来源: sp20241224
中新社 天津3月4日电 题:百岁叶嘉莹——用一生传递诗词之美
作者 孙玲玲
2024年,学贯中西的诗词泰斗、享誉海内外的诗词教育大家——叶嘉莹,迎来了期颐大寿。百岁寿诞对她本人及整个诗词界来说,都具有非凡意义。“仁者寿”,叶嘉莹以百年人生印证了这句话。
出身书香世家的叶嘉莹,别号迦陵。她是诗词的女儿,也是风雅的先生。如今,已极少公开亮相的叶嘉莹在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生不已的生命。”
执教近80年来,叶嘉莹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著有数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对中华古典诗词的体悟启发了海内外无数学子。
2023年10月15日,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开幕,叶嘉莹出席。(南开大学供图)为迎贺叶嘉莹百岁寿辰,关注、热爱古典诗词的各界友人,纷纷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抖音平台“诗不远人话迦陵”活动中,与叶嘉莹隔空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历史学者许倬云等各界名家,也与叶嘉莹视频畅谈诗词情怀。
“我想这就是您所说的诗词感发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向叶嘉莹分享了自己读诗、学诗、用诗的心得:“我开心的时候,引吭高歌无法准确抒怀,苦闷的时候捶胸顿足也不能够释放抑郁,但是吟诵一首熟悉的古诗词,立即淋漓尽致,心里释然。”
百年漂泊如转蓬,百凶成就一词人
诗词,仿佛有种力量,吸引一代代中国人寻找诗意人生。诗词,也让叶嘉莹在浮世坎坷中获得强韧的生命活力。
叶嘉莹曾坦言:“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从大陆到台湾,又从国内到海外,一生漂泊,屡经磨难,尝尽人生苦难,阅遍家国离乱和复兴,叶嘉莹的百岁人生足够传奇。
1924年生于北京,出身叶赫那拉氏,叶嘉莹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来识字。1937年,初中二年级的叶嘉莹经历了卢沟桥事变。面对北平的沦陷,少年的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1948年,随丈夫南下,开始了“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的生活。1974年,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这一次,叶嘉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叶嘉莹曾这样讲述自己的人生体会:“我以前曾经假托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这两句其实是我自己的话。正是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我自己想出了这两句话。它使我真的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回望苦难困顿、漂泊如转蓬的一生,叶嘉莹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句话加以概括。她认为,要身经忧患,才深解诗词。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在忧患的人生中体会古代诗人对生命的彻悟,又在新的时代重新阐释诗教的功能,叶嘉莹笃信古代诗词能唤回人心深处应有的诗意,帮助现代人抵御对功利和物质的欲望,领悟精神追求的意义。
“我是教诗的。我认为,诗歌能够用美丽的韵律、声音传达一种教化。所以,我曾写过一首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旧诗说到伟大的诗人,只说李白跟杜甫是两个最出名的诗人。所以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作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年轻人,要共同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2023年10月,南开大学举行“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叶嘉莹亲临现场,讲述自己的诗词人生与诗教情怀。
2023年10月15日,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叶嘉莹讲述自己四十多年前决心归国教书和结缘南开的往事。(南开大学供图)十年前叶嘉莹曾感慨:“我现在已经是九十岁的人了,大家都说你可以不要讲了,但是我要讲,为什么?我就是觉得我知道的东西,在我能够把它传述下去的时候,我没有做这件事情,将来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管是对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对古代的诗人,都是一种亏欠。我知道的,我能做但没有做,我对年轻人也是一种亏欠。”
“我所做的不是为了个人的追求。”叶嘉莹说,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截至目前,叶嘉莹已出版数十部诗词专著。她的誓言,如同她百岁人生的真实剪影。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用这样的诗句吐露自己对教书的一片丹心,即便已过耄耋之年,她仍坚持在各种各样的课堂上,孜孜不倦地宣讲着中国诗歌精髓。
“我现在已完全超出了个人的得失悲喜。我用自己剩余的生命做着我终生热爱的古典诗词教研的工作……我只想为我所热爱的诗词做出自己的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叶嘉莹用一生的经历和体悟垂范青年学子投身诗词的海洋。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教育部寄出志愿回国教书的申请,并与已经恢复工作的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李霁野取得书信联系。次年,申请得到批准,叶嘉莹先到北京大学讲学,随后应李霁野之邀到南开大学讲学,自此与南开大学结缘。
也从那时起,叶嘉莹开始奔波辗转各地讲学,只为实现书生报国的理想。“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曾在诗中这样写道。
2009年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时,叶嘉莹特地回国庆贺。她用标志性的清朗音色,娓娓讲述自己对祖国的深情:“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当她说出这句话,台下掌声如潮。
在口述传记《红蕖留梦》中,叶嘉莹这样说:“我发现我还可以回国教我喜欢的诗词,我还可以把我继承下来的一些传统回报给自己的国家。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从悲苦中走出来的一个心理过程。我不辞劳苦地投身于回国教书,并且把我的退休金拿出来一半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
2023年11月26日,第二十六届叶氏驼庵奖学金暨第十八届蔡章阁奖助学金颁奖仪式举行。(南开大学供图)2018年6月,叶嘉莹将北京及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人民币,下同),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5月,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
虽已是期颐之年,叶嘉莹仍对国家、对年轻人抱有远大的期许,怀揣一片赤诚。她坚信,只要种子在,无论经过百年还是千年,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诗词必定会绽放花朵结出硕果。
“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强大的国家,我们新生的气象,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的,非常远大的。所以,我说‘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们江山的美丽、江山的美好是书写不完的。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叶嘉莹说。(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