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6:08:25 来源: sp20241206
前不久,由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盲文出版社等28家单位共同编写的《有声读物》国家标准发布,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作为有声读物领域首个国家标准,《有声读物》国家标准对有声读物的内容生产、发布、质量检测等方面内容做出明确要求,对于清除行业“杂声”,护航有声读物精品创作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听读”成为流行趋势
“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有声读物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文化产业管理系副主任陈娴颖介绍。
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2023年我国有声阅读市场营收规模为116.35亿元,占数字阅读市场营收规模的比例超过20%。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3%,三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
“有声读物用户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全年龄段且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有声读物类型也日益多样化。”陈娴颖介绍,AI技术和空间音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有声读物的质量和用户体验不断提升。
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碎片化收听和以“耳”代“目”,是有声读物吸引力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
“有声读物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让眼睛得到休息,尤其适合视力不佳或长时间用眼人群。”陈娴颖说。
有声读物主要以在线平台、车载设备、智能家居设备为主要收听渠道。喜马拉雅、蜻蜓FM、懒人听书等有声书平台和一些图书馆的在线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有声读物订阅、借阅或付费下载的渠道。智能车载系统、智能音箱则为有声读物的收听提供了软硬件支持。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带动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成本和门槛不断降低。
但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在内容方面,有声读物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受众听感不佳。“除了内容存在涉黄涉暴等传统出版物也可能出现的文本质量问题外,有声读物还可能存在朗读和剪辑质量问题。”陈娴颖认为,配音演员的专业性、语速、语调和情感表达对有声读物的质量影响很大,作品使用的音效、音乐和剪辑效果也直接影响用户的听觉体验。
“为节省带宽、方便用户在线收听,一些制作者将有声读物的音频进行了压缩。此外,很多有声读物是单声道,声音质量较低。”陈娴颖说,有声读物的制作方、传播方可能服务意识不足。低水平运营现象突出。
此外,有声读物的版权归属较为复杂,包括书籍版权、音频版权和配音演员的版权等。“多个版权方之间容易发生纠纷。”陈娴颖介绍,以畅销书和经典文学作品为代表的有声读物版权费用较高,更易发生侵权事件,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护航有声读物发展
作为数字时代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读物如何在顺应发展趋势的同时,又不失规范性?
此次发布的《有声读物》国家标准系从2019年发布的《有声读物》行业标准升级而来。“此前的行业标准明确了标准化对象,契合当时产业发展和管理的需求,对有声读物的录音制作、发布传播及质量评价进行了规范。但随着有声读物制作技术和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行业标准的部分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的监管和行业发展需要。”陈娴颖说。
“此次国家标准中对有声读物的导航声音标签等内容做出规定,增加了面向视力障碍人士的技术要求,还提出在适当位置标注制作者信息。”陈娴颖认为,对于有声读物的文字原创作者、录制者以及使用者而言,他们的权益都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陈娴颖说,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有声读物的制作流程,更加贴合当前的出版管理规定,不仅有助于提升有声读物的质量,而且能够推动相关版权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对引领有声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赋能使有声读物的制作成本大幅降低,制作速度显著提升。“如喜马拉雅珠峰语音实验室可以实现每分钟3000字的文语转换速度,有声产品就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制作到上架的全过程。”陈娴颖认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会催生更多风格各异、物美价廉的有声产品,满足大众阅读所需。
为更好地护航有声读物的发展,除了设定制作标准、严格审核内容、加强监管力度外,陈娴颖建议关注新技术给音频产品创作生态带来的改变,平稳推进有声读物周边领域的标准研制,形成更加全面的治理体系。(记者 付锐涵)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