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2:00:43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大同12月5日电 题:塞北小城山西天镇:挖潜力 引产业 促振兴
作者 杨静 晋宁
冬日早晨,走进塞北小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马家皂乡龙池堡村,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硬化道路平坦宽敞,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矗立在街道两旁。村内文化活动广场内,已经有早起的村民在跑步、锻炼,为冬日宁静的村庄开启了美好的一天。
近年来,龙池堡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该村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土地开发利用、盘活集体固定资产和闲置资源等途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增收。
龙池堡村村委会主任王元军介绍,过去,村民们“吃盐碱水、种盐碱地、住土窑洞,经济发展缓慢,收入低”。如今,通过实施一系列“党建+服务”兴村惠民措施,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风淳、村风清、产业兴、村民富,宜居又宜养”。
优化营商环境 创办利民企业
龙池堡村位于天镇县马家皂乡最南端,全村总户数400户1029人,其中常住人口214户403人,全村耕地7350亩。过去,村里一半土地是盐碱滩、旱坡地,水浇地只有3000多亩,是典型的农业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龙池堡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好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优化营商环境,克服“无资金、无项目、无技术、无人才”的短板,开展招商引资,促进振兴工作。
龙池堡村引进绿农云海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将村内1200亩荒沟、荒坡进行流转,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让昔日“沉睡”的沟、坡地变废为宝,成了集体经济增收的“聚宝盆”,获得租金63万元。
该村争取上级土地整改项目3000亩,通过整理,使旱坡地“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低产田”成为“高标准农田”。同时根据“依法、自愿、土地高效利用、村民收益最大化”原则,以每亩700元租金帮助农民流转土地3500亩,村民仅此一项年收入245万元。目前,全村共引进驻村企业6家,通过安置村民入企务工等,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160余万元。
村民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在企业、基地打工,增加收入。(资料图)晋宁摄引进特色产业 发展“订单农业”
龙池堡村地处土丘陵区,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土地无污染,是无公害作物种植的极品地带。过去,由于生产条件落后,农民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接受缓慢,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在村党支部指导下,村民打破传统思想束缚,突破单一的种植结构,向土地要产量、向资源要增量、向机制要保障,引进特色种植,发展“订单农业”。该村引进天安德源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糯玉米基地1500亩;与北京某公司合作,2023年种植麒麟西瓜1400亩,带动村民增收。
村里引进企业后,脱贫户张佃标合理安排农活和打工时间,每年打工收入1.5万余元。今年,他又受聘于“糯玉米基地”,成了基地的“长期工”。村民王运家有两口人,耕种土地40亩,“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在企业、基地打工,年收入2万余元。”
今年,村里还利用拆迁复垦新增的土地,新建一占地45亩的葡萄园,预计2024年可挂果增收。
收获时节,村民在田间忙碌。(资料图)晋宁摄统筹整合资源 发展多元经济
龙池堡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整合村集体闲置房屋出租,每三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引进制造、加工、种植等相关企业4家,每年为村里的脱贫户解决就业岗位20余个。
同时,该村探索设施农业发展之路。2023年初,新建钢架塑料大棚产业园区,建大棚200栋,并配套相关设施。引进山东寿光种植团队种植茼蒿,实现企业、村民利益双赢。
王元军介绍,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63万元。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也是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龙池堡村党支部书记高志航表示,今后,该村将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机遇,挖潜聚能,为村民做实事,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