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5:08:29 来源: sp20241125
博物馆有两套系统:以收藏、保护、研究为核心的“内在”系统与以展示、教育、传播为核心的“开放”系统。在博物馆近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家越来越重视两套系统的协调发展,从而共同服务于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这种趋势。
博物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增强全社会文化认同,服务受众个体全面成长。在近120年间,中国的博物馆完成了从“自我学习场所”到“学校教育补充”,再到“特色鲜明教育机构”的升级转变。2023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万多个,接待观众12.9亿人次,举办教育活动38万多个。如此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进步。
近年来,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合作越来越密切,既相互协同又突出自身优势。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所在城区学校的密切合作已持续近十年,推出展厅和教室“双师制”教学,还与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共同开发了一系列特色化教育项目,挑选代表性藏品,衔接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博物馆教育项目的效益评估,较好地实现了馆校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当然,博物馆教育和传播中一些新现象也需要深入反思。例如,“体验”无疑是当下博物馆教育中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概念之一,好的体验项目,能为博物馆文化价值的传播作出突出贡献,但也有一些项目在“寓教于乐”的名义下,过度追求体验的娱乐性,迎合部分观众口味,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价值引导和艺术培育功能,需要改进。
通过参与重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议题,博物馆教育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超出藏品、文物等传统范畴。2020年以来,每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都会支持一个或一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少博物馆开展了相关活动,如向骑自行车前来的观众免费开放和提供优惠服务,与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机构举办展览和研讨活动,等等。这类活动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加丰富完善。在这方面,我国的博物馆有很大潜力可待挖掘。
研究是博物馆的另一核心功能,为博物馆藏品保护、价值阐释和教育传播等相关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基础。当代博物馆研究的范围在不断拓展,更加突出开放性和多学科性,助力于多元化的知识创造。
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的建立,缘于藏品的不断积累。因此,围绕藏品及藏品所属专业学科开展的研究,自然成为博物馆的重点方向,甚至曾被认为是研究的全部。这种情况在悄然变化。为完善博物馆公众服务和运行管理体系,以博物馆机构为对象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随后还出现了聚焦人与遗产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藏品相关研究往往也超出某个单一学科的范畴,扩展至藏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学科背景。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但是具体藏品领域的专家,也兼事与展览和教育有关的设计学、传播学、教育学甚至运行评估的管理学研究,成为复合型专家。
博物馆内部的研究也在逐步走向开放,为社会提供研究便利和学术支持。最近几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大馆,纷纷开展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多方面合作,通过联合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研究课题公开招标等方式,吸收外部力量,汇聚开放性研究成果。目前,类似合作模式已开始被中小规模的博物馆学习借鉴。例如,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已与相关高校就“金石书画工作坊”项目进行了持续三年的深度合作,不但补充了原本不足的研究力量,而且将成果直接应用于博物馆业务。2023年底热播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融汇了包括历史、考古、艺术、生物以及现代科技等诸多学科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众多博物馆都是这一力作的重要参与者。
今天的博物馆研究,更加重视让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和科技能为今人所理解,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学术著述,而且转换成陈列展览、教育项目。但应该指出的是,许多博物馆研究成果的呈现仍不够通俗生动,许多观众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理念的整体进步,博物馆正变得更加开放多元,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作者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5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