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20:34:53 来源: sp20241124
在科学探索领域,“十年磨一剑”的故事在我国并不少见。
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青科协”)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究员杨宏记得,2021年4月29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后,飞控团队开始了365天×24小时的工作模式,全年不间断地守护太空家园。团队中大部分年轻人一毕业就参加空间站的研制工作,12年间就干了这一件事。他们中很多人说起空间站都会十分动情,“它之前陪伴我们度过了青年时代,之后可能还要贯彻我们的一生”。
12月10日,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现场,杨宏面向来自全国航天、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近3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又一次讲述了这个故事。他用神舟团队的承诺勉励青年朋友,“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
置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当下,青年如何挺立时代潮头、破解发展难题?活动当天,多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给出的破题思路是,培育新质生产力。
第六届中青科协理事、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玉超2015年回国从事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类脑计算研究。他看到,在集成电路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芯片架构受到访存带宽等条件影响,限制了芯片算力的提升。眼下,他与团队做的是“从头跟上”的工作,通过存算一体的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提升芯片算力。
“必须寻求新质生产力,有创新思维,也要有新的技术路线。”杨玉超说。
第六届中青科协会员、辽宁省科技人才研究院副院长赵冬阳曾参与C919大型客机、AG600水陆两栖大型运输机的研发工作。就在活动前一天,第三架C919大型客机刚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抵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完成交付。
赵冬阳用飞机制造来解释他眼中的“新质生产力”。他说,对标国际先进的民营飞机的生产研制过程,如果其采用传统生产力的方式去研制,可能远远不够,要采用很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需要新时代科研工作者不断研究和开拓深耕,让新技术应用到飞机研制的过程中,让我国自己的飞机赶超世界。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强致力于高性能电池的研发。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让实验室的研究找到应用场景。投身国家科技研发大潮的这些年,他最深切的感受是,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当前国家的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新质生产力,他也希望能够继续紧跟时代的趋势,使自己的创新赋能科技转变为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中青科协会长吴刚认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要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力军作用,随着科学研究加速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突破,越发需要青年乘势而上、挺膺担当。
“发现真需求和真问题,用研究解决真问题。”张强认为,当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科技工作者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创新动力钉到产业中,变成社会科技的生产力,“这是新时代我们从创新的角度到新质生产力当中的关键点”。
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独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莹长期从事社交障碍领域研究。她记得,自己读博时还没有听说过“人工智能”,而眼下,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种新技术已经落地应用。
在李莹看来,不少人都经历了10多年在一个基础领域的长期耕耘,但真正到了把基础知识发挥出来时,可能又面临很多新挑战。这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的知识体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阔的眼界。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提到,近年来,海淀区推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生联合招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薪火共燃”计划、“海英计划”升级版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持续汇集英才。此外,海淀区聚焦大信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围绕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鼓励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前沿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3家、园区分站104家、创新实践基地7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海淀区人才资源总量近200万人,占北京市1/4,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
杨玉超感触颇深的是,他刚回国两年,就承担起科技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还是一个科研小白的情况下,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是很大的信任和鼓舞,也是给予我们项目组和科技组的鞭策”。
李莹提道,她刚回国不久,就加入了北京市青联,接触到人工智能、飞机制造等各领域的伙伴。“这样一种桥梁的搭建,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理解了除基础科研之外,也要瞄准产业需求。这样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在选择未来的科研方向时,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
青年科技工作者中流行这样一句话,看见光,成为光,发出光。活动当天,“北京市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组建成立,不少科创青年将从实验室走向演讲台,面向更广大的青年伙伴讲述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
中国农业大学95后食品生物技术博士生冯金璐加入了北京市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她希望把到农村一线做实验的经历讲出来,让城里的孩子看看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也让农民了解到更多供应链、产业链相关的知识。
同样加入青年宣讲团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研究员李文斌希望,通过科普,将顶级医生的医疗诊治理念及时传达到大众心中,也让更多人了解疾病背后的科技攻关和临床诊治。
全国青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大青年要矢志科技强国建设,传承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谱写科技强国的青春篇章;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领域,加快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大批国家所需、人民所要的科技创新成果;要聚焦新质生产力,瞄准新技术、新领域、新模式,助力推动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协调的创新联合体,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自11月以来,中青科协牵头在全国集中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已开展活动210场,40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线下参与,累计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27.8亿元。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 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