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09:05:08 来源: sp20241101
沈清是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的理事长,该基金会是由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发起,于2016年10月9日成立。周秉德是沈清的母亲。沈清说,基金会的“大鸾”“翔宇”分别取自周总理的乳名和字,寓意秉承“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的使命,致力于继承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日前,沈清参加周口“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后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了周恩来的部分故事。记者归纳整理成稿,与读者共同回忆周恩来与人民的暖心事,以此来怀念这位最温暖的人。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周恩来侄外孙沈清讲述周恩来的读书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沈清说,这是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发出的铮铮誓言。
1910年春,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四伯父周贻赓来到奉天省银州(今铁岭县),并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这时距日俄战争结束不过5年,战乱给沈阳留下了残垣断壁,设于村外的战壕、炮楼犹在。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给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与深深的震撼。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13岁的周恩来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
随着认识的深入,周恩来的思考也越发深入,怎样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一系列的问题让周恩来无法平静下来,他开始了艰辛地求索。在求学期间,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籍,这为他今后的共产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
沈清说,周总理是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他所有的思索和考虑都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他亦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承诺。他给同学郭思宁赠言中“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就是周总理100多年前的“中国梦”。
怀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美好愿望,1917年周恩来远赴日本,在复习备考的同时,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仅在《旅日日记》中提到的书籍刊物,就有《南开思潮》《校风》《饮冰室文集》《不忍》《朝日新闻》《时报》《露西亚研究》《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新青年》《留东外史》《中国年鉴》《政治史》《太平洋》等十数种。
“1922年,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沈清说,这是周总理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这看似朴素浅白的一句话,里面有热情,有坚守,有牺牲,更有忠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了总理一生
50余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重任,他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把自己置之度外。“不管是在家乡淮安、在沈阳求学、北上天津,还是在革命生涯、担任总理时,他都在为人民奔波,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了一生。”沈清说。
“周总理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沈清分享了一些周总理家庭的故事。“比如《我的修养要则》、‘十条家规’等,都很好地呈现了周总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1943年,周恩来45岁生日这天,他谢绝了大家为他准备的茶点和生日庆贺活动,独自回到办公室,结合整风学习和亲历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写下了一份《我的修养要则》。他要求自己“注意检讨和整理”“永远不与群众脱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周恩来凝重悠远的诚恳态度、深思熟虑的斗争策略、心系群众的急迫心情跃然于眼前。
“‘十条家规’体现了周家的家风和祖训,体现出对亲属们的严格要求。”沈清说,“这看似无情却有情。周总理夫妇两人工资两成以上都用于资助亲属,包括赡养长辈、接济平辈、供养侄辈。他们告诉亲友们‘有困难,我们的工资可以帮助你们,毫不吝惜,但我们从来不利用工作职权来帮助你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们也不要有任何特权思想’。我认为,这更是一种大爱。”
沈清告诉记者,母亲周秉德从北京师大女附中初中毕业后,感念于伯父伯母的日常教诲——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也决定放弃高中,去上师范学校。“我母亲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要建设,应该去农村做小学老师,尽量降低文盲比重,逐步提高国民文化程度。”
“周恩来班”如今有2000多个
为什么周总理离开将近半个世纪,我们还这么怀念他?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给出了回答: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
“1986年,南京梅园中学成立第一个‘周恩来班’之后,全国‘周恩来班’的创建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全国已经发展到2000多个,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同时,全国‘周恩来班’之间相互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共同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沈清说,“像周总理那样学习,像周总理那样工作,像周总理那样活着,成为周总理那样的人,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的前进动力。”
“周口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口是农业大市,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从而助力一方发展,意义重大。此行我也考察了周口的部分学校,我希望今后能够在周口建设‘周恩来班’,用周恩来精神引领青少年,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更好地为家乡、为国家、为民族创造价值。”沈清表示,“周恩来的精神,是‘周恩来班’的一面旗帜,在‘周恩来班’的每个学生都有着更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继承伟人精神,让中国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繁荣昌盛。”
(来源:周道客户端)
(《人民周刊》2024年第9期)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