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纯属伪命题(钟声)

发布时间:2024-11-23 13:11:17 来源: sp20241123

  把产能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认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产能过剩了,这完全站不住脚

  

  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看,还是结合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情况来分析,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都是伪命题。

  将中国出口产品等同于产能过剩,不符合经济常识和客观事实。在全球化背景下,产能多少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按照市场规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作为一个融入全球化的开放市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视野和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国内,还要考虑国际。如果各国生产仅满足国内需求,就不会有跨境贸易。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出口增多,这是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把产能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认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产能过剩了,这完全站不住脚。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特别是在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全球对绿色产能的需求远远大于产出。从全球需求侧的巨大潜力来看,中国的绿色产能供不应求,所谓“冲击世界市场”更是毫无根据。彭博社网站刊文认为,全球能源转型之所以有希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提供了廉价、清洁的产品。

  当今时代,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的产能高低是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学原理。中国新能源产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相关产业布局较早,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同时依托国内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形成了综合性的竞争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在海外售价普遍高于国内售价的情况下,依然在许多国家热销,可见中国相关产能竞争优势是由全球市场需求和中国企业效率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是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

  一些人给中国新能源产业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是其骨子里的保护主义在作祟。他们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为其通过人为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出口寻找借口。真正过剩的不是中国的新能源产能,而是这些人滥用保护主义、打压他国正当发展的图谋。一些人口口声声反对“不公平贸易和非市场行为”,但实际上正是他们在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以非市场行为干扰自由贸易。他们散布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虚假叙事,包藏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旨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保护主义言行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只会破坏产供链稳定畅通,拖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刊文指出,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虚伪且短视,与其抱怨不如直面竞争,推动平等市场准入,从质优价廉的产品中获益。

  任何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言行,都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既不利于本国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别有用心地炒作“产能过剩”,企图在绊倒别人的同时让自己跑得更快,既不道德也不现实。中方希望同各方一道,坚持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应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6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