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城玉门(我与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4-11-02 02:52:05 来源: sp20241102

  去年中秋节,我在甘肃玉门老市区度过,手捧从苏州带去的月饼,邀窗外祁连山冷月与这座油城一同分享。

  1985年,年轻的我只身应聘这座小城的广播电台记者。在当时唯一的小公园里,进门即见一座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同志纪念碑。玉门油矿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孙健初对玉门油矿的发现贡献卓越。我细读碑文,仰望碑上方的孙健初像,他似乎也朝我点头微笑。

  玉门是一座县级市,市区地处祁连山北麓。抬头南望,是一年四季白雪皑皑的山峰;俯首北瞰,是古老的河西走廊。兰新公路上的汽车看不大清,一列火车经过,仿佛一条蚕儿缓缓蠕动。

  我的宿舍在东岗,海拔三千米,常令我有高原反应。我很喜欢下乡采访,到海拔只有一千五百米的玉门镇。只是当时路况不太好,九十公里路也要走两个多小时。只要见到一排老态龙钟的古树——那正是鼎鼎大名的左公柳——我便知道,玉门镇近了。

  这里的风沙让人生畏。常常刚从班车下来,眉毛就被风沙染黄了。左公柳树干上偶见嵌进树皮的石头,那是被风吹起的石头砸进树皮,再慢慢长合拢,仿佛战场上归来的战士,身体里还带着无法取出的弹片,无言诉说往日峥嵘。

  石油有一个别名,叫“地火”。我当时向往石油城,心里揣了一团火。这座缘石油而生的小城,城南采下的原油运抵城北炼油厂,完全由输油管利用落差自然输送,不需额外动力。但朋友阿浜领我到西河坝老君庙看的“老一井”,采到的原油必须运到东岗上,再流入炼油厂。“老一井”是1939年开采的,全名老君庙一号井。此时的石油为抗日战场极为紧缺的战略物资,“老一井”也因而有了“石油抗战”的佳话。随后周遭山坡上先后打出了数十口油井,玉门就此成为著名的石油城。“老一井”是名副其实的功勋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浜与我年龄相近,祖籍上海,父母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来玉门支援油矿建设,在玉门生下他。在玉门做记者的岁月里,我认识了许多阿浜家这样的从外地来玉门工作的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石油城。

  后来,阿浜到上海读研。我因为心脏出了点问题,也告别油城,调回内地。但这座留下我青春汗水和梦想的小城,一直让我魂牵梦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玉门原油日渐减少。大批石油人带着家属西移东迁,继续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力量。

  离别三十多年后,我独自来玉门探望故城,缓步下到西河坝看“老一井”,又慢慢登上东岗看当年的宿舍。公园里,摆放新鲜黄白菊花的孙健初同志纪念碑依然矗立,一旁还新增设了铁人王进喜塑像。王进喜就是玉门人,在玉门油田参加工作,支援大庆油田,成为当代工人的模范。我从菊花束中抽出两支,放胸口贴了一会儿,再在纪念碑和塑像前各放一支,深深鞠躬。

  曾听过一句礼赞玉门的诗:“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有石油开采经验的玉门人奔赴祖国各地,帮助建设油田。这让我联想到了玉门地名的来历——古时,西域的和田宝玉由此“门户”而入,因此得名。如今,宝贵的石油人才离开玉门支援各地,春风自玉门起,吹开祖国各地石油之花!

  昔日市委所在地成了“玉门记忆展览馆”。“老一井”旁的山坡上,“弘扬摇篮文化,建设百年油田”的标语醒目,让我甚感欣慰。这是今日油城的功能定位。这里曾经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如今以文化继往开来,继续为中国加油。此处更有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的得天独厚资源。我亲见数个旅游团在导游的引领下,兴致勃勃前来游览观光。

  向当地的作家朋友打听玉门新市区的发展势头,他连说“好得很”。新时代的玉门“逐日追风”,充分利用辽阔的戈壁滩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这太让人振奋了!石油城地下有“地火”,如今看来,玉门也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正鸣唱着振翅高飞!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6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