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09:14:18 来源: sp20241215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首先,要使农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能培训、农业资金供给、农业机械服务、农产品烘干储藏、农产品初级加工和深加工等环节,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实现低成本投入、高价值产出并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其次,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既包括生物技术等促进动植物生长的技术,也包括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大数据、智慧农业等技术。能够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技术创新通道,不断取得核心前沿技术突破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再次,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包括农业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从次,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田永续利用;形成高效用水用肥技术体系,减少资源浪费,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最后,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大产业之“大”,就是要充分挖掘各类农业资源,农林牧渔并举,推动农业种养、加工、流通等全环节一体发展,提升全产业链价值,生产城乡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品种丰富的农产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大”字做文章,体现大农业、大科技、大开放、大融合。
大农业,即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践行大农业观,就要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各类资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物需求。大农业是全产业链性质的现代化大产业,尤其应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此,一是加强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减少收获或加工环节的浪费;二是推广应用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等精深加工技术;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四是鼓励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加工业,把加工增值利润尽可能留给农民。
大科技,是指提高农业产业的科学技术贡献率、农业机械化和装备化水平。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4%,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但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是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实现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统筹推进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后端适用技术推广,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机械化的主攻方向,首先是应针对薄弱地区(如丘陵地区)、薄弱作物(如土豆、甘蔗、油菜等)、薄弱领域(如适用于大棚、温室的小型、方便机械)和薄弱环节(如玉米山地播种环节等)提升机械化水平;其次是加强自动化、数字化,在尖端技术应用方面赶超发达国家。农业装备化的主攻方向,一是不断提高现有各类温室的技术水平和容积率,稳步扩大生产水平高的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的规模;二是提升监测田间水分、温度、风力、虫情、病情的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总之,作为现代化大产业,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总体上应力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大开放,是指我国农业应更加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供需缺口。首先,不断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即使是完全不出口的农产品也要降本增效,不能依靠政策和补贴维持国内市场份额,对于净出口的农产品更应如此。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农产品进口国、第五农产品出口国,对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加,应努力打造农业国际品牌,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产品。其次,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有效化解农产品国际贸易风险,优化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业产业韧性。
大融合,具有多重含义。一是按照中央的要求,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农文旅融合,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在融合发展中打造新的农业品牌,改变农业仅提供初级产品、原料产品的地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三是农业产业发展应和乡村文化相融合。我国乡村传统文化,如节日文化、节气文化、饮食文化等,无一不和农业密切相关。应充分挖掘农业的文化内涵,按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使我国农业根基牢固、行稳致远。
(作者:孔祥智,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