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4:18:04 来源: sp20241221
2023年终岁末,《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这套由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编的译丛,被北外副校长赵刚教授评价为“目前国内对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成果之一。”这套译丛的出版,不仅实现了梁燕本人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功转型,更是从国际视角,为戏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从中文系学子到戏曲学博士,从专注于戏曲本体研究的学者到关注中外戏剧交流的传播者,梁燕又是如何完成这一身份上的“转型”?
本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专访梁燕,听她谈谈一代戏曲研究者,如何理解戏曲研究的“边界”。
图为梁燕在《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出版座谈会现场。受访者供图深耕中国戏曲本体研究
1987年,梁燕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五年正规、系统的学习为她日后的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位名师的谆谆教诲,对她的人格完善和职业操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科毕业后,梁燕走上了她热爱的三尺讲台。她在中国戏曲学院为戏曲文学专业开设的戏曲史论课程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很受学生们欢迎。1990年至1996年,她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戏曲史论方向硕士学位和戏曲美学方向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她选择了当时鲜有人关注的戏曲大家齐如山进行专门研究。齐如山早年曾多次赴欧,其间观摩大量欧洲戏剧,深受启发,决意改革中国旧剧。1912年,齐如山因观看传统戏《汾河湾》结识梅兰芳,通信两年后,便开始了为梅兰芳编戏、排戏的时代。从1914年至1933年的近二十年里,齐如山为梅兰芳编创的时装、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达二十余出。1930年齐如山成功策划并具体运作了梅兰芳的赴美演出,帮梅兰芳为中国京剧赢得世界声誉。
梁燕的博士论文《齐如山剧学初探》和之后发表的近三十篇学术论文,从各个角度体现了她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思考,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在研究的过程中,梁燕深感大陆关于齐如山的资料零散、不成系统。于是,她开始着手收集、抄录、整理、点校、勘正齐如山的著作。这项工作内容浩大、繁琐,日复一日地考验着梁燕的学识和体力。为海内外学者呈现一手资料的使命感,催促着她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在母亲的病榻一侧,也有她埋头校阅的身影。
除了在齐如山研究领域深耕外,梁燕还始终关注着戏曲的历史和现状。她不仅发表了多篇中国戏曲史论方面的文章,也多次撰文阐述京剧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她撰写的《京剧呼唤文化自信》《京剧就是“Jingju”》《京剧应当怎样走向世界》等文章,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群言》等报刊,呼吁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重视传统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那是一个戏曲艺术相对低迷的时代。”梁燕感慨道。在那样的时代里,发自心底的那份热爱支撑着她坚持研究戏曲艺术本体,不计回报、甘于寂寞。
上课、带研究生之外,梁燕还先后身兼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行政职务。繁忙的工作中,她不敢有一丝懈怠。纵使曾经遇到风浪,被挤压、遭不公,她始终坚持着内心的师德准则。二十多年间,她坚守讲台,培养出十几位戏曲文学理论研究生。十年磨一剑,2008年《齐如山剧学研究》一书问世,梁燕的学术研究再迎里程碑。
培养中外戏剧交流人才
2010年,梁燕凭借一己之力,花费数年心血,编撰出版了数百万字的《齐如山文集》。就在文集即将付梓之际,这位戏曲学领域走出的女教授,却离开了戏曲研究的“沃土”,被引进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
来到北外后,梁燕很快意识到了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语言是北外学生的翅膀,但他们需要一棵大树,让他们有‘良木’可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这棵大树。”
于是,在戏曲领域深耕二十年的梁燕,决定结合自身研究专长,面向北外学生开设“中国戏曲文化经典”通识课程。这一开就是9年,课时累计近600节,选课学生逾千人。她生动幽默的授课方式,让北外各专业本科生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为这门课,不少学生成了梁燕的“忠实粉丝”,也逐渐为中国戏曲着迷。这些学生给了梁燕新的启发,她意识到,“学界想充实对戏曲在海外的研究,戏曲界的人难以入手,外语界的人难以出手,但跨文化跨学科的学者或许可以。”
借助北外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梁燕开始关注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中国戏曲,她表示,“他者的眼光独到,考察海外学者对中国戏曲的研究,可以为戏曲在海外的传播提供新思路。”在新环境和新的研究领域中,梁燕看到了世界范围内中国戏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为此,梁燕在北外培养了一批深耕戏曲、多语种出身的博士。他们在全球领域考察海外中国戏曲研究及中外戏剧的互动关系,从文化本体研究转向海外影响研究,为传统的戏曲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2017年至2022年,在梁燕主持下,“中国戏曲在亚洲的传播”“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中国戏曲在海外”系列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20年,她主编的《国际中国文化研究》辑刊创刊,让“东海西海”“南学北学”在这里交汇碰撞,也给青年学子提供一方学术交流的平台。
梁燕以新颖的学术视角和一贯的钻研精神,引领着学生们翻译了海外学者对中国戏曲的研究成果。她耗时三年主持完成的8卷本《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涵盖了俄、日、德、英、意、法等6个语种。其中有俄罗斯学者关于中国明杂剧的研究,有现代日本学者关于梅兰芳1919年访日演出的记述,有德国学者关于齐如山的系统研究,有挪威学者关于易卜生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研究,有意大利学者关于中国戏曲历史的叙述,有18、19世纪英美文学与戏剧中关于中国戏曲的评论,有法国学者关于中国元杂剧作品的研究,有当代北美学者关于清代戏曲作家李渔的专论。
“从《齐如山文集》到《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我觉得自己更多的是担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传手’的角色。”梁燕认为,“让青年翻译人才在戏曲领域深耕,相信他们可以接棒,同样担起中外戏剧文化交流的重任,发掘新的资料,创获新的成果。”对于梁燕来说,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让北外学子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是她作为一名北外教师的责任与光荣。(完)
(《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