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两岸“名”迹|在福州回望严复:两岸渊源深

发布时间:2024-12-05 14:39:28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社 福州1月16日电 题:在福州回望严复:两岸渊源深

   中新社 记者 闫旭

  阳岐村地处福州仓山区盖山镇,一条清河流过,逶迤向南入闽江。河边不远有一座颇为宏阔的两进老宅,便是严复祖居“大夫第”。

  今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诞辰170周年。 中新社 “东西问”记者近日随海峡两岸严复后裔、专家学者走进严复故里阳岐村、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三坊七巷严复故居等地,回望严复。

  梦想阳岐故里情

  “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不复忧流直,回澜有石崎。”讲解员走到河边,用带着浓重福州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吟诵起严复的《梦想阳岐山》一诗时,站在她旁边的严复外孙黄维幸不禁动容。

  被誉为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的严复,1854年出生于福州南台(现台江区)苍霞洲,后留学英伦、学贯中西,译著启智、传道授业、办报兴学,1921年长辞于三坊七巷郎官巷20号。

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施埔后路,一绘有严复等名人肖像的彩绘墙成街头一景。吕明 摄

  严家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联系,严复后裔在台湾枝繁叶茂,一直致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互动。

  黄维幸出生于台湾。他告诉记者,他的母亲严珑是严复的三女儿,在20世纪40年代远嫁台湾。

  耄耋之年的黄维幸第一次回到外公的故乡,专程前来参加福建省举办的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系列活动。“这次来福州很难得,我来迟了。”他感叹道,“上一次想来福州是50年前,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成行。”

海峡两岸严复后裔、专家学者在福州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严复故里参观。吕明 摄

  阳岐是目前中国保存与严复相关的文物古迹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集中区。1866年严复父亲染病去世后,严复与家人回到阳岐老家居住。

  走进“大夫第”,写着“严复祖居”的匾额映入眼帘,这是严复孙女严倬云所题。严倬云出生于福州,1945年随母亲和舅母前往台湾,后成为台湾妇女界领袖人物。严倬云也有辜严倬云之称。她的丈夫辜振甫曾任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以“汪辜会谈”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海峡两岸严复后裔、专家学者在福州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严复祖居参观,“严复祖居”匾额由严复孙女严倬云所题。吕明 摄

  在严倬云看来,祖父的开阔思想和爱国胸襟,是严氏家族代代相传的重要资产。“是否他所留下的许多珍贵精神财富,经过重温和学习,可以为未来提供崭新思考?”这要从严复一生的作为中寻找答案。

  设在阳岐严氏宗祠的福建省严复文化纪念馆,将严复的一生脉络徐徐展开。

  回到阳岐老家的第二年,严复考上马尾船政学堂;以优异成绩从学堂毕业后,留学英国,成为船政第一届出洋学生之一;1879年学成归国,赴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后被调至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等职。

海峡两岸严复后裔、专家学者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严复故居参观。吕明 摄

  甲午战争后,严复认识到,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必须进行思想启蒙。他接连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提出救世方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西学为要图”。

  阳岐严氏宗亲、仓山区严复纪念馆原馆长严孝鹏说,严复的思想成就,一为自撰政论,二为翻译著作。他一生翻译西方著作170多万字,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

海峡两岸严复后裔、专家学者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严复故居参观。吕明 摄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等名著,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开明士大夫、维新派和革命派。

  严复文化纪念馆的展示柜里,摆放着严复的八本译著和部分著作,以及各地学者研究严复的相关书籍。“历史看似很遥远,走近却觉得活生生的就在眼前。”此次返乡参加纪念活动的严虹感叹道。

海峡两岸严复后裔、专家学者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严复故居参观。吕明 摄

  严虹的父亲严孝潜,是严复先生四世侄孙,在阳岐出生长大。“我父亲30多年前开始搜集、整理严复的资料,写了很多文章和书,现在他年纪大了,我帮着他一起做。”随着参与越来越深入,严虹发现父亲做的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20世纪90年代,严虹赴德国留学,之后一直频繁往来于中欧。受严复影响,她致力于推动中欧文化交流,曾组织儿童合唱团到柏林演出、与当地儿童互动。

  在阳岐村,除了严复祖居、严复文化纪念馆,还有很多地方留下了严复的足迹。他积极奔走集资重建尚书祖庙,纪念南宋抗元英雄陈文龙;在三儿子严琥与台湾板桥林家姑娘林慕兰结为夫妻时,为他们在“玉屏山庄”买了新房;他长眠的鳌头山,已经建成严复公园。严虹说,她和父亲打算在福州多留几天,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海峡两岸严复后裔、专家学者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严复故居参观。吕明 摄

  船政学堂求学地

  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也成为纪念严复的重要场所。

  1月6日,严复雕像在马尾百年船政旧址揭幕。这座雕像由十余块巨型花岗岩构成,高11.5米,严复戴眼镜、着长衫,左手握书卷,右手扶《天演论》。雕像左右是船政前学堂、后学堂旧址。

  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船政学堂是严复的求学之地,他一生的思想与成就从这里起步。严复作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中国最早现代海军成员,也曾亲自勘测过台湾的海防,其现代海防思想与台湾岛、琉球岛等东南沿海岛屿在清末的得失紧密相关。

  “回到马尾这片土地,纪念这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感到非常荣幸和神圣。”严复后裔宗亲代表、严复侄孙严以振说,发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弘扬船政文化的精华,将为再次兴起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黄克武在于福州举行的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大会上发言。吕明 摄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黄克武也倡议,以严复和船政文化为中心,两岸共同拓展相关的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做进一步研究、推广。

  台胞寻根示范点

  1920年10月,严复回到故乡福州,在郎官巷居住到次年10月病逝。近日,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古街区的郎官巷严复故居被列入福州首批“台胞寻根示范点”,这里也诉说着严复家族跨越两岸的情怀。

  在郎官巷严复故居的厅堂上方,一块“吾宗之光”匾额高悬,为严倬云、辜振甫谒献。“严复原名宗光,‘吾宗之光’既囊括了他的名字,又高度赞扬其光耀宗族门楣的功绩。”导览人员介绍道。

海峡两岸严复后裔、专家学者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严复故居参观。吕明 摄

  严复子孙后裔在台湾开枝散叶,活跃于政界、商界、文教界。在严琥和林慕兰的子女中,严侨、严停云的两岸渊源也很深。

  “震旦方沉陆,何年得解悬?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在长孙严侨出生之际,严复仿效陆游写下这首示儿诗,期望子孙振兴家国。严侨20世纪50年代初赴台任教,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就曾是严侨的学生。李敖在文章中写道:严氏一门,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好的家传资料。

  严停云笔名“华严”,以其作家身份为两岸民众熟知。她出版了20多部文学作品,用文字的力量促进两岸同胞互相理解。

  对于严复的研究,一直受到两岸学术界的重视。致力于研究严复思想的黄克武,对严复与台湾的深厚情缘颇有感触,深信严复思想有助于两岸建立共识。

  “严复先生的后人散布在海峡两岸,从血脉上证明了‘两岸一家亲’。严复先生的思想在台湾也很受重视,发扬严复思想可以让两岸取得更多共识。”黄克武表示,他将积极投入严复研究,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完)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