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夏天”会成常态吗?

发布时间:2024-11-22 20:36:16 来源: sp20241122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中央气象台的高温预警持续拉响。今夏为什么这么热?高温背后,城市该如何降温?我们又该如何适应?

今夏有多热?

进入6月以来,我国北方高温天气来势汹汹。6月12日,河北东北部和中南部、北京、天津、山西中南部、陕西、河南、山东中西部、湖北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东部、宁夏北部及新疆吐鲁番等地部分地区出现35℃至39℃高温天气,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局地更是达到了40℃至42.2℃。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已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河南与河北更是发布了全省范围最高等级的高温红色预警。

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我国高温预警分为三个等级,由弱到强依次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我国气象业务系统使用35℃作为阈值来定义高温事件,如果高温天气持续3天及以上,则被称为热浪,发布黄色预警。当前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则意味着过去24小时内我国有多个省(区、市)的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且这些地区的高温范围可能将进一步扩大。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未来多日,我国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发展。华北大部、黄淮、陕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苏皖北部、湖北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其中,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可达40℃至42℃以上。

那么,本轮北方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的成因是什么?

地球为何越来越热?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近日发布报告称,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打破相应月份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当前全球变暖引起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并发。全球变暖提高了夏季的基础温度,引发更频繁、极端和持久的热浪。

除了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我国北方近期的持续高温天气密切相关。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受到高压暖脊天气系统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导致空气增温显著。此外,下沉气流引起晴朗少云的天气,使太阳辐射更多地到达地面,从而增温地表和近地面大气。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流失,形成干旱,干燥的土壤又进一步加速局地高温,形成恶性循环。

在全球尺度上,全球平均气温与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关系密切。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温暖的西太平洋海水向东扩散至中东太平洋,向大气中释放热量,导致全球天气模式发生转变,极端天气频发,这也是全球气温屡破纪录的成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于去年12月达到峰值,为一次中等强度的事件。自今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处于持续衰减阶段,并于5月结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影响的终止。由于热带三大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厄尔尼诺衰退年的夏季,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偏西偏北,菲律宾以东容易产生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进而加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导致我国极端天气发生风险加剧。

城市如何适应高温?

高温热浪是对人体健康最具威胁性的极端事件之一,可以直接导致中暑、热射病等与高温相关的急性健康问题,而湿度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许某地的气温并不是特别高,但当它与高湿度结合起来后,便会加重闷热感,让人体的蒸发冷却机制失灵,进而诱发潜在的疾病。

除了个人健康威胁,高温热浪也将愈发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柳叶刀》2021年度《倒计时:追踪健康与气候变化进展》报告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而老年人和1岁以下的婴儿是最容易受到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的群体。报告同时指出,当前不断上升的气温,给各种传染病提供了进化和扩张的机会。科学家们认为,全球变暖能够增加真菌生存环境的平均温度,这将帮助它们更容易地入侵人体。此外,携带病毒的蚊子在变暖的未来将逐渐向温带与高海拔地区迁移,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未来碳排放量没有减少,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近90%的人口面临疟疾和登革热的风险。

面对极端高温天气,该如何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

首先,对于必须在高温下工作的人员,应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再者,城市中有大量高温敏感人群,如老人、孕妇、儿童和残障人士。高温到来之前,应通过预警尽可能减少他们在高温天气中的户外暴露。通过提前预测和报道高温热浪事件,重点关注和服务这些高温敏感人群,并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在城市层面,关于如何减缓和适应极端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在法国巴黎,当地政府通过研究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影响,利用社区降温措施设置了“城市冷岛”。具体而言,每一位巴黎市民在夏天如果感觉不适或发生中暑,只需步行7分钟以内即可抵达最近的一个“城市冷岛”,这些冷岛包括城市公园、公共喷泉和公共图书馆等。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城市中心商业区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来增添树荫,从而实现降温的目的。在美国芝加哥,建立了全球首座水上生态公园——“野外一英里”项目。该项目在芝加哥河中开发了一片自然栖息地,利用原有的河道墙支撑这块漂浮的湿地和水生栖息地,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园也成了一个基于教育、艺术和娱乐的活力社区,为皮划艇爱好者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并为多种物种和传粉昆虫提供了栖息地。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当地通过在校园、政府等公共机构增加清凉屋顶、清凉人行道、清凉墙壁和城市植被来缓解城市高温热浪。同样,美国纽约也开展了“清凉屋顶”计划。该计划优先在最易受热的社区安装反光屋顶涂料,以帮助降低温度,减轻高温热浪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据统计,该计划最高可使室内降温30%左右,并减少10%到30%的空调开支。

此外,在2018年,美国纽约市“恢复与韧性办公室”制定了《纽约气候韧性设计准则》;在2019年,美国纽约市“能源研究和发展局”发布了《气候变化适应报告》,针对极端高温、寒潮、暴雨、洪灾、干旱、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风暴七种极端气候进行了观察和预测。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韧性恢复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政策规划、社会项目、工程项目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2022年6月,我国也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未来热浪将更加频繁?

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正越来越频繁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1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过去10年的平均温度是过去12.5万年以来的最高。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预计未来高温热浪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高温导致的死亡和疾病也会显著增加。

面对未来的“高温新常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制定了相应政策。气候减缓治本,气候适应治标。治本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给地球降温;治标是在问题难以完全解决的情况下,采取防御性措施。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其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并努力将温升幅度限制在2℃以内。尽管各国政府制定了各种计划以减缓全球升温进程,但气候变化的不可逆以及随之而来的健康风险仍然无法避免。今年6月1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WMO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最新通报》。报告警示,未来5年内,全球年平均气温有80%的可能性将在至少一年内短暂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这一预测结果表明,我们正快速接近《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气候变化风险阈值的上限。

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有着46亿年的悠久历史。在地球历史上,气候也曾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最严重的“雪球地球”时期,全球被冰雪覆盖,生命仅在热带的极小区域得以延续。而在最热的时期,全球温度比现在高出15℃到20℃。然而,当前的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截然不同。这份独特性主要源于它的发展速度,当前气候变化的速度是历史上最快与最强的,地表气温的增加速度在地球历史上绝无仅有。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与地球的关系。应对当前的气候危机,不仅需要科学家的智慧,还需全球各国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我们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在未来那些日益炎热的夏天,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宜居的家园。

(作者:唐颢苏,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