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8:49:35 来源: sp20250101
核心阅读
在南京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如何选拔和培养?南京大学通过二次选拔组建拔尖班,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主动投身基础学科研究,让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冒”出来。提倡因材施教、鼓励交叉复合……通过多种方式,南京大学不断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搭建成长舞台。
“我进‘拔尖’啦!”这个学期,南京大学2023级本科生孔硕等20名同学,经过笔试和面试,入围物理学拔尖班。从高中开始,孔硕就将大学的专业方向瞄准了物理学。进入物理学拔尖班之后,他将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
2018年,教育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共设17个基础学科专业领域,旨在“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2019年开始,南京大学共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14个基地申报,并全部顺利入选“拔尖计划2.0”,主要面向全校大一新生进行二次选拔,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吸引最优秀的学生主动投身基础学科研究,着力优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在南京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如何选拔和培养?有哪些创新探索?
二次选拔
关注发展潜力与创新能力
二次选拔,考什么?
“着重考察学生的基本功、学习潜能以及学业规划等。”曾参与二次选拔考试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海军解释,“这是为了让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冒’出来。”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介绍,拔尖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快班,而更关注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兴趣、发展潜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部“拔尖计划1.0”阶段始于2009年,当时,南京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优势学科、7个基地首批进入“拔尖计划1.0”;2019年起,14个基地先后入选“拔尖计划2.0”,最大的变化是3个大地学基地和4个基础文科基地的加入。
假如二次选拔没有入围,但研究兴趣不减,还有机会吗?
孔硕的同系师兄、今年大四的林天哲也在新生入学时参加了物理学拔尖班的选拔,但当时没有通过笔试。他联系了时任物理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王骏,咨询学习建议。
“二次选拔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对真正热爱基础研究的学生因材施教。”王骏告诉他,拔尖班进行动态管理,向有志学子敞开大门——如果学了一两年兴趣发生改变,完全可以转入平行班或申请转系,拔尖班每学年开学时也会进行补录。
“我发现,拔尖班里更多是对物理有兴趣,愿意跳出书本与一般培养方案来提前学习、额外学习的同学,竞赛与科创活动也有更多机会。”林天哲尽量和拔尖班同学选相同的课程、写相同的作业,还主动联系拔尖班同学开展课外实验、进行课题研究。大三时,他终于如愿进入物理学拔尖班。
因材施教
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课表
拔尖班的学生怎样培养?
林天哲深有感触:“最大的特点是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发展。”
这样的特点在课表上就有所体现。打开林天哲的课表,除了《晶体物理性能》《凝聚态物质光物理》等必修课之外,更多的是与自己学术兴趣相关的个性化选修课。
林天哲介绍,虽在同一个班上课,但大家的兴趣爱好各有侧重。班上30名同学,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课表。“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方向是对一种新型二维材料的独特物理性质进行计算模拟研究,选修《高性能计算》有助于这个方向的研究,而选修《艺术、情感与表达》则纯粹是个人爱好。”林天哲说。
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董翟,在拔尖班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早接触到了科研,从而逐步确定了学术志向。
“我们有许多自主研讨课,学生自己思考和寻找话题,将学习计划发布在校内平台上,招募兴趣相同的同学,并邀请‘心仪的老师’来教这门课。”大一、大二时,董翟就曾组织发起过《生命政治学导论》等研讨课。不仅如此,刚上大三的他已参与了两位导师带队的3项课题研究,由此加深了对专业的兴趣,坚定了志向。
“拔尖班要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教育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主任施林淼说,具体来说,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基础学科前沿,通过“每生一方案、每生一项目、每生一游学、每生多导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让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技术突破的策源地”。
交叉复合
为未来方向留出更多“接口”
虽然才大三,但匡亚明学院学生李昀芃已经换过两次“跑道”:从计算机方向到数理大类,再到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专业方向。
他的底气,来源于学校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探索。匡亚明学院,是“实验班”中的“实验班”,不仅是全校最早开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小班制的学院,更以“大理科交叉”和“全院拔尖”为特色。
自去年5月起担任匡亚明学院院长的王骏说,匡亚明学院2009年就已入选首批教育部“拔尖计划”基地。“匡亚明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9个专业或方向,在人才培养上打破专业壁垒,大一先上大理科课,大二分数理、生化、信息等大类,大三再进入具体专业。”王骏介绍,宽口径夯实基础后,学生通过“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方式确定专业方向,不仅能更好理解、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为未来可能转入不同领域留出“接口”。
李昀芃正是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找到了喜欢且擅长的专业。“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我发现自己更擅长数学与逻辑,第一次转变跑道选择数理大类,随着对专业了解的加深,我最终选择人工智能与脑科学方向——这也是兼修计算机和生物两个专业的交叉学科。”李昀芃说,拔尖班的制度设计,让自己敢于试错、追求兴趣。
在南京大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另一项创新是“零年级计划”。
“高中阶段可以看做大学的‘零年级’。”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本科生院副院长李浩说,高校基础学科的教授到部分高中开课,不仅能增进学生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学生进入大学后还可以以此申请学分——这意味着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通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今年9月,南京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双高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谈天说地”系列公开课开讲。翻看课程大纲,授课的10位教授来自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容包括星系的形成、黑洞物理学等。
李浩介绍,“零年级计划”从2021年开始,已走进南京金陵中学、无锡天一中学、南通海门中学等10余所高中,开设经典阅读、外国语言文学、地理科学、天文学等课程。不久前,首批13名2023级本科新生顺利通过学校组织的学科考核,拿到“零年级计划”学分互认的1个选修课程学分。
“我们没有统计过招生数据,也没有计算过上课成本。”李浩说,如果能携手培养出对基础学科感兴趣、有远大理想志向、乐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生,不论他们选择到哪个大学就读,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3日 07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