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3:55:03 来源: sp20241225
湾区速评丨多项数据破纪录 人才何以在湾区成潮?
在大湾区,港珠澳大桥人流、车流“破纪录”几乎成了日常——4月1日,港珠澳大桥单日出入境车流突破1.9万辆次。这已经是自去年恢复正常通关以来,大桥第23次打破自己创下的“天花板”。
人潮涌动不止于此:香港总人口已重返750万;广东则以1.27亿常住人口连续第17年蝉联“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春节假期,入境澳门旅客量突破百万,全年入境旅客目标剑指3300万人次……粤、港、澳三地在“人”上不同维度破纪录,都反映了大湾区当下的“人气”。
热度之外,如何理性看待?人气背后,是什么在塑造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湾区?
先看人的流向。从去年以来,“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带旺了港澳群众北上内地热潮。
难得的是,热潮一直延续至今,并且还在不断攀升——从走马观花式到内地“游车河”,到深入内地旅居生活乃至工作,港澳居民“北上”正转化为一种深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其中,自然有“轨道上的大湾区”日益完善之利:今天,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已经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更有配套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经珠港飞”等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让粤港澳三地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
而这种流动并非只有大湾区在“内循环”。过去一年,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以大湾区为腹地、为标签,广纳来自全球的高端人才。光是去年,就有超过24万人通过各类人才引入计划申请来港,远超2022年设置的3.5万人引才目标。
今年年初,香港与广东又签署《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其中专门提到建立“人才合作协调机制”。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引才、广东以深厚的产业基础留才,一张以“湾区之名”构建起的人才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再看聚集的热点。港珠澳大桥之外,港深口岸双向客流高峰、珠澳间口岸人流不减正在让跨境游单个热点范围逐渐扩大。
人流聚集之下,澳门这个“老牌”旅游城市再次浮出水面:截至今年2月底,澳门今年累计旅客数量超610万人,较上年上升1.1倍。
数据背后,就有澳门依托湾区通勤便捷新政,与粤港文旅部门联动,深度打造“一程多站”旅游联动的发展新模式。这种“格局打开”的引流模式,也让这座别具一格的城市得以持续“翻红”。
人流聚集之处不止有看点,更代表着机遇。今年第一季度,光是广州,重点展览馆合计展览就有将近50场,会期几近排满,总面积高达200万平方米。而即将举行的135届广交会,更将把展会经济推向另一个高峰。与此同时,香港、澳门也在凭借自身优势,举办形式多样的不同展会。不少海外客商也早已勾勒好了粤港澳间穿梭不同展会的联动行程,这也构成了在粤港澳大湾区深挖机遇的新流量。
从“一程多站”到机遇联动,从旅游联动到更加深入的经济联系,正是粤港澳三地合作走向纵深的生动表现。
深入看湾区人才结构。回到人的本身来分析人气旺背后人才汇聚的原因和趋势,或许能得到更为直接的答案。
先来看“年轻”的广东:在人口结构上,广东1.27亿的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下的就超过1亿人。与此同时,广东16—59岁的劳动人口比重达66.58%。
再来展望“含才量”高的香港:去年有超过24万人通过各类人才引入计划申请来港,其中有14万人获批,该数据远超2022年设置的3.5万人。今年或将成为香港自2019年后又一个人口峰值年。
而澳门则善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分享管理之利和推动多种类型人才跨境执业、资格认证之机,与内地共享跨境人才。
有存量,有“活水”,有支撑。从“湾”有引力,到人才成潮。人才近悦远来的背后,正是大湾区对人才价值形成的高度共识。(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郭翔宇 黎冠强)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