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8:36:42 来源: sp20241215
东西部协作办学是解决西部地区部分学生上学难问题的有效途径。2024年6月18日,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领域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情况。这所中学是在上海市的援助下,专为解决果洛州牧区孩子上学难而建的一所新学校。半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忆起20年前为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这所之江小学正是在浙江省对口帮扶下实施迁建,以全新面貌为更多孩子提供就学机会。
两所学校都是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结出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从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拉开帷幕,到新时代扩展升级为东西部协作,东西部协作已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为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适应形势任务变化,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形成更高质量、更富成效的育人机制。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这一理念是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经验。回顾东西部协作的历史,我们能看到从前“给钱给物”“建厂盖楼”的“硬件”帮扶模式已经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更为关键的“软件”涌入西部,为西部地区带来制度的变化、观念的革新甚至社会风尚的改变。在这众多的“软件”帮扶中,教育帮扶可以说最为关键。在云南滇西地区,过去几年广为流传着一句话,“短期脱贫靠打工,中期脱贫靠产业,长期脱贫靠教育”。而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更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超前思维和生动表述。可以说,把教育置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将是西部地区能否奋起直追,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是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举措。“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名好老师就是一种好教育。”强教必先强师。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发凸显。经过脱贫攻坚的大量投入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建设的大力推动,东西部学校硬件条件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更多的差距还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从2022年开始,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其基本路径就是按照东西部协作的框架,由东部地区选派优秀的校长赴西部受帮扶学校任正职校长,带领优秀教师管理团队进行三年为一周期的蹲点式帮扶,并将受帮扶校的教师校长送往东部参加精准培训。通过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方式,能辐射影响当地教师队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更好地实现教育与科技、人才以及与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西部的崛起才有抓手,发展才有底气。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西部的内在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要发挥后发优势的西部教育事业来说,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提前规划,增强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格局,推动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是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一所好的学校不仅仅服务几百上千名学生,更是当地社会文明建设的好抓手和推进器,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希望,是展现当地风貌、连接全国乃至世界的又一个起点。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上,教育肩负着更重要的期望和使命,教育应该也能够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山海情”乐章中,唱响崇文重教和科教兴国的时代强音。
(作者:罗容海,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