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凝聚起青年力量

发布时间:2024-11-15 17:59:24 来源: sp20241115

原标题:“一带一路”凝聚起青年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从愿景到现实,为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公认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之际,科技日报邀请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从事农业、环境、地质学和中医药的青年科研人员,讲述他们在国际交流中的成长故事,分享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与互利共赢硕果。

中医药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智慧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伴随商贸活动,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如今,中医药交流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韩曼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今年7月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培训研讨会上,她为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友人介绍中医药和藏医药的知识。

“‘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提供了交流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性。”韩曼说,“中医的功效有时需要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解释。‘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加深了不同国家对中医药的了解。我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好地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共赢,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

来自伊朗的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纳赛尔是一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专家,但对刮痧等中医疗法颇感兴趣。他表示,“传统中医在中国广泛应用,其他文化和其他民族也诞生了不同种类的药物、草药和医疗方法,这些都来自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祖先的智慧。”纳赛尔认为,正是在“一带一路”中的面对面交流,相互促进了彼此的理解,“我认为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收获。”

水稻研究开辟合作创新之路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人口数量多,农业GDP占比高,对借势“一带一路”建设谋求本国农业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倩的工作就是提高粮食产量,培育适合不同气候环境的水稻品种。

全球变暖给水稻种植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朱倩和团队培育出“节水抗旱水稻”的品种类型,它可以在较少灌溉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减少了用水量,同时适应了热带地区粮食种植需求,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来自埃及的重庆工商大学访问学者穆罕默德教授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兴奋,作为环境科学专家,他由衷地关心农作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发展。

粮食安全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景。穆罕默德认为新水稻品种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他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一带一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项目、研究设施和与不同国家研究人员合作的机会,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跨文化研究者拥有了新视野

纳赛尔和穆罕默德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来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多元化背景研究者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这会推动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和实质进步。

纳赛尔表示:“作为实验室科研人员,通常情况下是靠自己的力量推动工作。‘一带一路’倡议下科研合作项目的实施,让我们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贡献者。这种贡献,与仅仅在研究机构或大学里的一个小团队里开展工作有很大的区别。”

在中国参加过多个科研项目的穆罕默德,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他认为这一倡议推动了跨国界的科研项目,并十分期待该倡议在下一个十年,能给中国和埃及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创造更多的科技合作机遇。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纳赛尔,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让他更加理解中华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他说:“我认为这样的信念和阐释再次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建立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之上的。”(记者 梁依莲)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