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3:45:32 来源: sp20250107
【光明论坛】
作者:孙明增(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一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为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对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来实现。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和人才的内在关系。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精彩篇章。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强劲稳固。我国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6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这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资源保障。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作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决断,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出一剂良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定不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化为滔滔不绝的高质量发展胜势。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倍增效应。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明确了实现路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把教育、科技、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倍增放大人才支撑作用。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是核心竞争力,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要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要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围绕未来一个时期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大力引进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引得进、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活力。恩格斯认为,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这要求我们必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同时,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励各类优秀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担当、善作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强国建设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高素质人才。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们应当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持续的人才支撑。(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