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0:34:32 来源: sp20241223
萨尔乌楞村军警民联合巡逻。宋 鹏摄
“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这首民谣作为村训,写在颇具民族特色的宣传栏上。
“萨尔乌楞”,哈萨克语意为“金色的草甸”。中哈界河乌勒昆乌拉斯图河从萨尔乌楞村旁经过,村子也因此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
放眼望去,萨尔乌楞村风光旖旎,村民放牧巡边,一派祥和景象。边境群众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人民子弟兵的倾情帮扶。2018年起,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抽调教学骨干人员组成“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对萨尔乌楞村开展党建帮扶,带动该村全面发展。2022年以来,萨尔乌楞村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帮建党支部——
“党员示范户”带动全村
“这个词读作‘边贸’,是边境贸易的意思。我们村就位于边境上,附近村镇有很多人从事边境贸易……”走进萨尔乌楞村村委会学习室,党员巴合提江·居尔勒德拜正在为村里几名村民讲授汉语。
萨尔乌楞村村民全部为哈萨克族。“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帮扶之初,就在村里开展“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汉语学习活动,采取帮学、促学、共学的方式带动村民学习汉语。服务队队员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举办汉语比赛,引导鼓励村民愿学、敢讲、常说。
“我们作为陆军边海防学院的理论服务队,在边境村开展共建帮扶,既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能推动师生学以致用,投身新时代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服务队队员、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副教授艾海提·伊米提说。
陆军边海防学院是全军唯一一所边海防高等教育院校,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边海防部队初级指挥军官。绝大多数学员毕业后,分配至边海防基层一线部队。
“‘石榴籽’理论服务队由专家教授带队,遴选理论素养水平高的骨干教员组成。”艾海提·伊米提说,“军人听党指挥、对党忠诚。在边境少数民族村镇开展共建帮扶,从党建入手是抓住关键,也能最大程度发挥军人党员骨干的作用。”
除了为村民辅导汉语,帮助他们更好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外,服务队还帮助村党支部提高“三会一课”质量,以党支部的规范运行带动村里的全面建设。村里每年评选“致富能手”“汉语标兵”“戍边传承”等6个党员示范户,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我们村党支部有3个党小组,划分19处党员网格化责任区,落实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村党支部成员哈巴太·托合塔拜说,“我作为党员负责联系6户村民,平时既要在各方面为大家作表率,又要关注大家的想法和需求。”
“服务队特别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村党支部书记米卢瓦提·沙合提说,“这几年,村党支部政策理解执行能力、引领群众发展能力、服务群众工作能力都有所增强。我们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
“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在萨尔乌楞村开展理论宣讲。宋 鹏摄
提高参与度——
党群“议事厅”群策群力
在村委会党群“议事厅”,墙上的“红黑榜”格外醒目。
近几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可放牧的牛羊从水泥路经过时留下的粪便影响了村容村貌。村党支部召开群众议事听证会征求意见建议,订立规范,倡议放牧的牛羊从村旁的土路通行。为提高村民爱护环境意识,村委会悬挂起“红黑榜”,每月对各户门前区域的卫生状况和房前屋后环境评比打分,在“红黑榜”上张榜公布。如今,村民放牧后,都会自觉将道路上遗留的粪便打扫干净。通过议事听证会、民情恳谈会、“民事民说”直播等形式,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充分享有了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小支部”大作为,“小村委”大平台。萨尔乌楞村村委会党群“议事厅”里,还分门别类设有“乡味诚信”“百姓直播”“红色创客”“运动健康”等功能室,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医疗服务、农产品销售和农技培训服务于一体,村党组织阵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党建综合体”。
为了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把“村里的事”变成“自己的事”,服务队帮助村里探索推行“三色储蓄卡+爱心转存”积分管理制度,分类设置党员红色储蓄卡、护边员橙色储蓄卡、群众绿色储蓄卡,推出参加“三会一课”、环境卫生整治、遵守村规民约等20余项积分项目,以多种形式引导村民参与村级事务。
“上次我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今天要去村里参加‘四议两公开’村民大会,这两项能获得10个积分。攒的积分可以兑换商品,还可以捐出去,帮助家庭有困难的乡亲。”村民托列吾汗·库肯说。
“议事厅”让村民对村级事务更有参与感,服务队与村党支部共同开展的“合力强边固防”活动,也有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参加。村民马合沙提·斯拉木作为党员,一直积极参加军警民联合巡边。今年,他当选为村里的“戍边传承”党员示范户。每周一一早,他都穿戴整齐早早来到村委会大院,担任国旗升旗手。
“能为大家升旗,是我的光荣。”马合沙提·斯拉木说。
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组织“我爱祖国的边海防”夏令营活动,学生为界碑描红。巴晨剑摄
打造新项目——
边防“红色游”成为名片
时下,正值新疆旅游旺季,来到萨尔乌楞村的旅游团、研学团、夏令营学生络绎不绝。
“从5月上旬开始,来我们村的游客大幅增加。大家靠旅游业增加了收入,工作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我们村‘两委’现在的目标是把边防红色游做成品牌、做出特色,走出有边境地区特色的振兴路。”米卢瓦提·沙合提介绍,今年村集体成立了旅游公司,与县文体广旅局一起重点打造出“骑马巡边”和“戍边家访”两个体验项目,很受游客欢迎。
“萨尔乌楞村素有爱国戍边的传统。”艾海提·伊米提说,上世纪60年代至今,萨尔乌楞村牧民阿布力汗“一条马鞭子,两代护边情;百本巡边记,拳拳报国心”的故事,一直在哈萨克牧民中流传。
花香自有蝶飞来。服务队与村“两委”将哈萨克牧民爱国戍边的朴素感情融入绿色发展,弘扬戍边精神,深挖戍边资源,打造红色戍边旅游村庄。村里推出的“我是升旗手”和“护边一日行”等红色研学项目,吸引周边县市许多企事业单位人员和学校师生前来参观见学。近年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特色养殖、庭院经济等方式,村集体经济从不足30万元增长到50万元,“自我造血”能力大大增强。
村子富了,村民在房顶升起五星红旗,在树桩和石头上画上爱国守边的宣传画。村民沙依拉西·胡玛尔把一块写着“发展依靠共产党、致富感谢解放军”的牌匾挂在自家门口。“现在游客多起来了,我们的口袋鼓囊囊,心里亮堂堂,日子越过越好了!”他高兴地说。
服务队还积极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开展爱国守边主题的国防教育。6年来,服务队组织吉木乃县6批297名青少年学生走进军校,参加“我爱祖国的边海防”夏令营,开展沉浸式国防教育,培育戍边传人。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巨变。产业结构在变,群众观念也在变,但世代传承的爱国守边优良传统从来没变。”吉木乃县县委书记李林飞说,“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帮助村党支部在变与不变中找到立足点,持续建强边境上的基层党组织,助力群众安居乐业,乐为祖国守好边防。
党建帮扶,建强团结堡垒
■张 宏
如今,走进萨尔乌楞村,几乎家家屋顶都插着国旗,围墙上画着红五星。村幼儿园门口,矗立着一座军民共同巡边的雕塑。经过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石榴籽”理论服务队的帮扶,哈萨克族村民现在都会说一些汉语,他们和服务队队员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经过数年实践,服务队队员深有体会,维护边境和平安定,离不开各族群众的支持配合,要坚持发扬军民共建优良传统,发挥军政军民团结优势,积极当好民族团结的工作队、宣传队,引导激励各族群众同心守边固防。
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组建“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帮扶边境村庄,旨在推动学院师生将所教所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服务国家边海防建设的实践中去;引导服务队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这是“石榴籽”理论服务队开展理论宣讲、共建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帮扶萨尔乌楞村的过程中,理论服务队坚持着眼长远、固本强能,扭住鼓舞斗志、建强支部这个根本,探索开展“军地基层党组织共建”,不断提升党建帮扶质量,努力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建成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党建综合体”。
理论服务队还协助帮扶村党支部开展党员教育、理论宣讲和党务培训等,推动支部书记学出高站位、支部成员亮出精气神、全体党员比出真干劲;设置党员先锋岗、党群议事厅,增强党组织自主发展能力,积极做凝心铸魂的“主心骨”、排忧解难的“贴心人”、团结奋斗的“领头雁”。
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强化了服务群众意识,群众团结在党员周围,同学党的政策、同守美丽边疆、同行致富新路,帮扶村各方面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建打基础,团结堡垒更稳固。理论服务队正是通过党建帮扶这一抓手,配合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等具体举措,全面促进了军地情感融合、工作耦合、力量聚合,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迈向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美好未来。
(责编:李枫、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