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点燃低空经济新引擎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2-01 01:31:03 来源: sp20241201

  从现代城市的外卖配送、观光旅游,到广袤乡村的电力巡检、农业植保。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赛道,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朝着低空经济赛道,多地纷纷发力,近期更是动作频频。

  “低空经济与新型生产力的本质高度契合,它代表了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突出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室副主任周钰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经济不仅涵盖了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包含了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低空飞行技术、感知和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多融合、强带动等鲜明的产业属性。

  记者注意到,类似的案例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不断上演。

  以广州为例,近日,《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根据《方案》,广州将建设第一个跑道型通用机场,新建5个以上枢纽型垂直起降场、100个以上常态化使用起降点。到2027年,广州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推动广州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

  周钰哲表示,地方政府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深化改革,驱动低空经济持续发展。如海南、湖南等地,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等方式,为低空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动力。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低空经济稳定运行。四川、海南等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是依托产业链优势,推动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江西、深圳等地充分利用自身产业链优势,通过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等方式,促进了低空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是拓展应用场景,牵引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云南、黑龙江等地积极探索低空经济的新应用场景,为低空经济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低空经济热,侧面反映出各方对于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的强烈期待。一组数据印证着未来产业的吸引力: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在江苏,随着多个应用场景的成功实施,低空经济形态逐渐显现。长江巡检、江上物流、农林植保等活动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海南,随着低空业态的不断丰富,当地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加快培育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诸如低空旅游、航空运动、应急救援等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海南空中游览和跳伞飞行均居全国第一,空中游览飞行小时数、起降架次和载客量分别达到约1.37万小时、15.2万架次和36.48万人次,占全国比重分别约45.9%、63.2%和61.1%;跳伞飞行小时数、起降架次和载客量分别达到约0.42万小时、1.07万架次和4.53万人次,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7.7%、42.8%和39.6%。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处处长郭尧表示,未来,海南将充分发挥陆海空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热带海岛特色,在商业化短途运输、低空旅游消费、海洋经济开发等方面进行产业布局,将海南打造成为低空经济试点示范区,为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注入发展新动力。

  可以预见,这一新兴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不仅将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而且将成为加速新型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支撑。

  2021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目前,我国的低空经济总体上仍处于早期阶段,面临着“小少难散”的挑战。

  周钰哲认为,低空经济对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有效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低空经济能够推动现有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并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在低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优化配置,这将进一步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未来产业,低空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周钰哲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低空经济有望在未来在各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