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6 01:32:38 来源: sp20241226
湖北越调新剧《精粹芬芳》由许多青年演员担任主演。
一位湖北越调青年演员帮助伙伴整理头饰。
湖北越调青年演员在演出结束后独自练习。
湖北越调演员正在表演剧目《精粹芬芳》。
正在排练的湖北越调青年演员。
【守护文化瑰宝】
一招一式,一曲一调,华服在身,粉墨登场。在湖北省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记者见到一群年轻的越调演员正在表演剧目《精粹芬芳》。演员们的平均年龄仅23岁,跌扑、滚翻、甩发,动作娴熟,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青春力量。
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越调,是湖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于湖北、河南边界一带,是明代秦腔传入襄河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它在流传中保留了古老“秦腔”的风格,又融合了本地的“襄阳腔”。
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老河口市豫剧团,因为演员们经常用板车拖着行头、乐器下乡演出,深受乡亲们喜爱,剧团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荣誉称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的原因,剧团一度陷入生存危机。
如何振兴湖北越调?如何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湖北越调是国家级非遗,我们不传承,就怕要失传了。我们要扛起振兴湖北越调的大旗。”原老河口市豫剧团团长王新民说。2016年,老河口市豫剧团改名为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新一代越调人在戏曲道路上秉持“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精神,坚持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让越调重获生命力。
调子虽老,剧却出新。《徐策跑城》《活捉三郎》《伐子都》等剧是传统戏曲中的经典折子戏,剧团把它们改编为湖北越调后,不仅有了新唱法,还融入了越调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演起来更热闹、更好看了。剧团还积极尝试现代戏。取材于现实的越调新剧《大爱无声》《生死一票》《良知作证》等接连登台,通过每周一次的惠民演出、优秀剧目展演,吸引了无数观众。现在,剧团几乎年年排新戏,年年获大奖。年轻演员们除了坚持下乡演出,还开起了直播,让湖北越调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90后”小伙儿孙帅康,早已成为剧团里的业务骨干。每次演出,他几乎都是第一个到现场。“在我心里,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考试,更是平日学习积累、刻苦训练最直接的检验。保护传承中心为我们搭建起展示、学习、交流越调的平台,让我们年轻一代对湖北越调的艺术传承与发展有了一份责任。”孙帅康感慨地说。剧团原创大型革命现代戏《黄河绝唱》曾获湖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此戏初演时,剧团特意安排年轻的孙帅康跟班学习。经过认真学习,孙帅康不仅成了《黄河绝唱》的主角,更成了剧团的“当红小生”。
“我们演员平均年龄23岁,最小的才16岁。”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负责人苑立珍说,“年轻人一来,就被剧团当成了‘宝贝’。老演员自觉开展‘传帮带’,把好的登台机会都让给年轻人。”年轻演员成才的背后,是剧团“以戏推人,以戏育人”的育人理念。现在每位青年演员都有一两门“绝活”,当他们拿出看家本领,总能引来老演员的叫好。
一场演出结束后,孙帅康和青年演员们卸下浓装,却都不离场。他们再次扎进舞台,空翻、抬腿、飞脚、朝天蹬,力求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不畏艰难,不怕重复,他们只为在舞台上呈现出最真实、最青春的风采。
(本报记者 刘宇航 王建宏 张 锐)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宇航摄)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