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听民意 安置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4-11-27 11:14:23 来源: sp20241127

  核心阅读

  及时出台搬迁政策,党员带头,打消群众疑虑;实地调研走访,倾听群众诉求,因地制宜推进搬迁工作;紧盯产业和就业,统筹规划,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甘肃省山丹县大力推进生态搬迁工作,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采取多种方式,帮助群众实现安居。

  

  64岁的甘肃省山丹县西坡村村民何世超没想到,自己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暖洋洋、亮堂堂。踩着光亮的地板砖,坐在柔软舒适的新沙发上,打开液晶电视机,他感到满意。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山丹县,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多发,特别是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发生后,全县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山丹县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上门问需听民意、下沉一线解难题,全力推进搬迁安置,帮助群众实现安居。

  细算账、消疑虑,变“要我搬”为“我要搬”

  “听说没?咱村划进了搬迁范围,咱们都是搬迁对象哩!”去年年初,听到山丹县融媒体中心发布的消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搬迁政策。

  “终于盼到这一天!”村民何总经家的房屋,曾在一次地震中严重受损,“重建花费,除政府补助,还要5.3万元。”提起过去,何总经直心疼。这些年,随着城镇化发展,村里的住户越来越少,且居住分散,彼此照应不便,他早就有搬迁的想法,“正发愁呢,党和政府就带来了好消息!”

  何世超则不以为然,“山窝里住了几十年,为啥要搬?”何世超家世代居住在西坡村,房子虽旧,却是年轻时辛苦攒钱盖下的,“搬新居,能不花钱?更要紧的是,一旦搬走,老房便要拆掉。”对老何来说,拆老房他难以接受。

  “钱的事,你不用担心。省里支持,财政补助10万元、另有贴息贷款5万元。大家集中安置,邻里还是老熟人,况且交通方便、子女也好照看。”霍城镇村干部理解何世超对旧房的感情,多次上门讲政策、做动员。久而久之,何世超有点心动了。

  在何世超等待观望、踌躇不决时,村党支部书记马有和主动劝导亲友积极响应政策,为搬迁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山丹,全县500余名党员带头签协议、拆旧房、搬新家,形成辐射效应。

  山丹县还建立了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14名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对接行政村的工作机制,轮番摸底,为大家消除疑虑:搬走后宅基地怎么办?复垦复绿、土地流转,自己能否受益?

  山丹县及时出台政策,明确在乡镇集中安置的群众,旧房拆除后重新依法依规划定宅基地;土地承包权通过流转、经营等收益由村集体组织农民获得保障,让搬迁群众打消顾虑。

  “我们还组建‘镇村干部+帮扶干部+农村党员’的政策宣讲团,采取会议恳谈、入户走访、外出观摩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一对一讲解,算好生命财产安全账、避险搬迁经济账、人居环境生态账、生产生活长远账,推动群众由‘要我搬’到‘我要搬’的思想转变。”山丹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勇说。

  多调研、听民意,实现“安家、致富”两不误

  “我们老两口,房子面积不要太大,两室一厅就能住下!”

  “除了普通住宅,临街能不能再建些商铺住宅?好让大伙有个选择。”

  “房子虽只有一层,别全是平顶,增加些装饰元素,行不行?另外,院子里如能留块菜地,才更好哩!”

  …………

  围绕新房修建,一场村民代表大会在老军乡丰城村召开。作为山丹县的“东大门”,老军乡海拔高、降水少,加之东西跨度大、村社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搬迁意愿较为强烈。

  “但是,搬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群众响应政策、愿意搬迁,仅是第一步,项目建设更为关键。”老军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周玉萍说,乡里把生态搬迁作为乡村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空心化破题的重要抓手,充分尊重农户意见,因地制宜推进搬迁工作。

  对此,山丹县城乡规划事务中心主任张春雷深有体会,为摸清群众对安置点选址、户型设计的诉求,他至少往老军乡跑了3趟。首趟调研选址,初步确定国道和高速引线附近地质稳定区域后,不仅与生态环境、地震、水利等行业部门论证可行性,还听取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的声音。

  “第二趟专门调研房屋户型与面积问题,为出台具体设计方案做准备。”张春雷说。在吸纳群众想法的基础上,当地综合考虑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生活成本等因素,将房屋层高设定为3米,在保障正常采光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门窗面积,降低冬季取暖成本。

  第三趟调研,干了大半辈子规划工作的张春雷直言被群众“上了一课”。羊虎沟村村民车宗贤提议,依托国道和高速等便利交通,老军乡新安置点也有发展通道经济的潜能,“一定要预留停车区域,做餐饮、搞汽修,与公路的距离最好留够50米,既安全、又方便大货车停车和转弯。”车宗贤说。

  经论证后,车宗贤的建议被一一采纳。选择商铺住宅的他,搬迁时发现,墙面粉刷一新、地面地砖也已铺好,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前店后宅’共9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全部花费不超过18万元,算上搬迁补助和无息贷款,自费仅2万多元。”车宗贤说,目前店里餐饮生意红火,旺季单天营业额能突破6000元。

  “政策准不准、措施行不行、成效好不好,不仅要让事实说话,更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由群众来评判。”山丹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邹世武说。

  兴产业、促就业,努力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旧房已拆除复垦、县城购置的新居也住了一阵,陈户镇山湾村村民刘智德却迟迟没能收到搬迁补助,2023年8月,老刘写了一封信送至信访部门。信件转至陈户镇和相关部门,很快,陈户镇人大主席王俊华上了门。

  原来,为满足搬迁群众多元需求,山丹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既考虑有发展潜力、就业渠道、居住安全且公共服务设施较好的城镇、乡村旅游区等地建设集中安置点,同时实施以购买商品房为主的分散安置形式,刘智德选择了后者。

  “根据规定,采取回购存量房及商品房安置的,需提交不动产权证书,无法提供的,也要有商品房买卖合同等证明材料。”王俊华解释,老刘的程序便“卡”在不动产权证书这一环。由于刘智德年近七旬,对办证流程不大熟悉,陈户镇安排专人衔接,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没多久便顺利拿到不动产权证书。

  “我们还设置‘老弱病残孕绿色通道’,提供‘上门办’;在全县4个自然资源所设立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实现‘就近办’。”山丹县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主任姚英萍介绍,中心还采取“节假日不打烊”“夜间延时办理”等措施,方便群众。

  去年11月1日,在大马营镇花寨村集中安置点,瞅着宽敞明亮、水电暖一应俱全的新家,村民杨秋香说:“不光新家生活好,而且附近就是葡萄产业园,务工收入每天能有120元,剪枝、采摘、修果,都是能做的轻体力活。”

  “紧盯产业和就业两方面,山丹县在22个集中安置点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等,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山丹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伟表示,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并引导至企业、商贸、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就业。

  此外,山丹县各乡镇积极探索,打造政务(便民)服务中心,提供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一站式”服务;改造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邻里议事小院”,让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6日 1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