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20:24:43 来源: sp20241230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一度面临着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物种濒危状况严峻等情况。为了保护这条母亲河,2021年开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捕。2023年,长江禁渔迎来三年强基础的收官之年。三年的不辍努力成效如何呢?
2023年以来,在网友陆续发到网上的视频里,长江里的鱼眼见着增加。甚至在长江与江豚不期而遇,也成了一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常态。农业农村部也有好消息传来,江豚数量首次止跌回升,长江刀鱼、鳤等稀有物种分布范围和可见频率显著上升,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 禁渔三年成效喜人。
新年伊始,长江禁渔新一阶段的工作开始了。
在位于湖北石首的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向长江放归江豚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工作人员正在为放归工作顺利进行,忙着检查江豚的活跃度和健康程度。保护区地处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江段,水文条件优越,非常适合长江江豚栖息繁衍,已经有100多头江豚在这里生活。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江豚的数量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分值。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豚数量曾从2700头左右,一度减少到2017年的1012头左右。也正因如此,保护区才承担起了迁地保护江豚的重任。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说,每天首先雷打不动的工作是巡护 。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 毛峻峰:12个巡护员,两人一组,每天沿保护区走一遍,一个是为了禁捕,怕有钓鱼的,暗捕的。第二个就是环境治理看有没有破坏的。
巡护不仅是在白天,晚上也会进行,不管吃饭还是睡觉,只要发现异常,巡护员们就要马上去处理。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北基地负责人 陶乐:非法捕捞高峰期的时候,经常性的都是每天凌晨两三点才入睡。现在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改善,觉得我们做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除了巡护,修复天鹅洲故道和长江干流的生态资源,也是重要一环。种植香莲和芦苇等挺水植物、种植黑藻、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以及搭建人工鱼巢,这些修复不仅可以给候鸟提供食物,也可以给鱼类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北基地负责人 陶乐:2023年种植的一片芦苇,当夏天水位持续上涨之后,这一片洲滩会被水位覆盖,鱼产卵,它会附着到这一些植物的根系上面,促进了生物的大循环。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 毛峻峰:通过修复,使江豚周围生存环境更好。鱼草多了,鱼就多了。小鱼多了,鸟就多了。像冬天,鸟类栖息最多的时候有2万多只鸟,鸟来鱼多,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的居住环境。
和保护区工作同步进行的,是三年来从国家到长江沿线各省市的协同推进。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开始施行。作为我国首部流域专门法律,对于长江生物保护、污水治理、防洪救灾、生态修复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在沿江省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保护长江上游生态;湖北武汉将长江生态治理向纵深推进,阻断城市污水流入长江,守护中游;而在下游,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治理、联防联控。同时,沿江省市每年还通过增殖放流,向长江补充鱼种资源,长江特有珍稀鱼类因此在不断增加。这样的同心共治,让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
2023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来到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对保护区附近长江水域做了一次细致的渔业资源调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郝玉江:发现鱼类数量非常大,群落结构也非常健康完整,从小型鱼类到大型鱼类到捕食型鱼类,生物量也非常大,从水环境、水质来看,和原来相比有明显改善。
保护区和专家们所有这些努力,其实是在为一个重要的行动做准备。
2023年4月,保护区4头经过近两年野化训练的江豚被放归长江,这是中国迁地保护江豚的首次放归。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 胡良慧:长江的环境已经越来越好了,现在已经很适合江豚生活了。这次成功以后,我们后续要经常性把江豚向长江里面放归。
在江豚跃入长江的瞬间,大家心里有着相当的不舍。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北基地负责人 陶乐:此前我们每天都是围绕着它在运转,今后再看到它的机会也非常少,但是保护江豚的目的也是让它最终能够回到长江里面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郝玉江:江豚如果能够实现长江自然放归,实现长江江豚种群的自然恢复,说明我们的长江大保护在逐渐呈现出更好的成效,长江母亲河生机再次焕发起来。
放归并不是结束,大家仍在持续关注着4头江豚的生存状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郝玉江: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几头江豚应该是适应了长江的环境,而且很可能已经跟长江江豚的自然种群会合成更大的自然群体,确实是让我们比较振奋。
禁渔三年的守护和修复,长江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2022年长江江豚最近一次科考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实现了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首次止跌回升。
让人振奋的不光是江豚的回归。2023年10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共同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年)》显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以及刀鲚等资源恢复十分明显。最新监测到的鱼类达到了193 种,比2020年禁捕之前增加了25种,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的生物完整性指数,比2018年建立指数体系之初提升了两个等级。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焕章:禁渔以前的时候,鱼类主要都是一些小个体的,但是禁渔之后平均体长体重都是有明显增加的。它的密度、它的总量资源量是在增加的。像这样保护下去的话,珍稀的一些物种,应该也有非常好的恢复希望。
十年禁渔只是保护长江生态的其中一步。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同步推进,长江水质也在不断向好。2021年到2023年,长江干流水质一直稳定在Ⅱ类。从“捕鱼”到“护渔”,建档立卡退捕渔民转换为中国渔政长江巡护员,公众保护长江的意识在提高;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正在从“休养生息”转向“生生不息”。
向着梦想 与国家一起前行
以十年禁渔的魄力,换长江的生生不息,是福泽子孙后代的国之大计。任何梦想的实现,都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关键是要有不畏难、不怕苦的精神。开年以来,《我与国家一起前行》特别节目讲述了多位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他们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着这样的精神。从他们的成长里,我们看到一个奋进的中国。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国家前行的每一步,是无数个像你我一样的平凡人为梦想在奔跑。奔跑在与国家一起前行的大道上,平凡人也可以人生出彩,为家、为国作出不平凡的贡献。新的一年,愿你我继续相信奋斗的力量,向着梦想,与国家一起前行。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