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6 00:06:28 来源: sp20241106
(一)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这一时代课题,并作出深刻阐释——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二)
思想的引领,犹如征途中的旗帜、远航中的灯塔。
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和开放特征,展现出特有的穿透力和感召力。
河西走廊,敦煌传奇千年;江西瓷都,泥火变化万端。穿越历史烟尘,跨越高山大河,敦煌与景德镇,两颗丝路明珠,在新时代的文化大潮中浪漫辉映。“三兔共耳”朱拓于杯中,“舞乐飞天”飘逸于碗壁……敦煌文化与陶瓷文化淬火窑变,古老的中华瑰宝、时新的艺术形式,融文旅、文教、文创、文娱为一体,在创新驱动、产业赋能中焕发新生。从石窟到瓷窑,从彩绘到青花,千年记忆融入千年技艺,海内外有识之士云聚,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市场化、国际化。客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见证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奏响新时代文明交流的丝路乐章。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伟力。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一系列战略部署,在“明体达用”中指引中华文明弦歌不辍、别开生面,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呈现“郁郁乎文哉”的景象。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十一个方面的重大创新观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体”的层面的基本架构;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十六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用”的层面的主要内涵。
“明体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既有思想理念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全面铺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巍巍虎丘塔,千年姑苏城。平江路上的青石板,或来自宋元,或补于明清,还有新中国成立后所修葺,华夏大地的文明根脉在脚下延伸。“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枫桥夜泊”特色船舫,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织就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双面绣”。从中,我们可以探寻“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奥秘。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在“体用贯通”中指引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使经济文化化,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展现出更加旺盛的蓬勃生机;使文化经济化,活化千年文脉,激发文化潜能,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从用“九个坚持”概括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再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和“用”有机统一,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做什么、怎么做,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凸显了实践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同饮一江水,共绘九州图。曾经“病得不轻”的长江,“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微笑精灵”江豚回来了,“临江锈带”变为“滨江绿带”,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沿江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长江经济带发展发生的“五个重大变化”,观念变化居于首位:“思想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思想力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充分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贯通”“融通”的鲜明特点、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培元、凝神铸魂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体现开放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打开了创新空间,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证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三)
国家之魂,文以铸之。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感动全场,惊艳世界。这些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的孩子,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那里是革命老区,也曾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远近闻名的“穷窝窝”。拔穷根、兴产业、美环境、强精神,脱贫攻坚成果丰硕,2012年到2021年阜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将近两番,娃娃们幸福的歌儿从心田荡漾到山间,更响彻世界舞台。犹如天籁的歌声,唱出了山里娃娃的自信,唱出了阜平县10万多脱贫群众的幸福,唱出了新征程上亿万人民自强不息的心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当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似朝阳般喷薄而出。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让亿万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这是“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的文化塑造力,涵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自信。从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持续推进,到《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到《长津湖》《人世间》《雪山大地》等精品力作百花齐放……历经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光芒,中华文明激扬新的活力,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历史源流中守望文化乡愁,在时代气韵里坚定文化自信。
这是“奋斗才会成功”的精神伟力,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志气。以天为盘,以星做子,“神舟”“北斗”“嫦娥”“祝融”“羲和”在浩瀚宇宙诠释别具一格的“中国式浪漫”。以大地为卷,以汗水为墨,建起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绘就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这是“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进取品质,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骨气。新时代的创新创造,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平视世界”的自信,进一步激活了伟大创造精神,让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今天,“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理论创新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实践创新不断开辟中国发展新境界;“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制度创新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成就“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浩荡气象……在吐故纳新中挺立潮头,在与时俱进中开拓新局,中国人民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
这是“团结就是力量”的豪迈气概,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底气。回首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征程,是“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让我们不断爬坡过坎、攻城拔寨,创造了“人心齐,泰山移”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新征程上,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安,苹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9、世界的1/20,全市农民经营性收入超过六成来自苹果产业。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陕西延安,称赞“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强调“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起点,新业态,新动能,新优势——搭上网络时代的快车,苹果“销路不愁”;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苹果“享誉海外”;探索“保险+期货”模式,苹果“套期保值”……新时代,“红苹果”变成“金苹果”,丰收景象折射发展气象。
今天,这个苹果所体现的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创新气质、团结力量,所展现的干事创业的志气、骨气、底气,所折射的“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的价值追求,早已深深融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
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回望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出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使之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从近代以后时人“诸路皆走不通”“百事不如人”“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的无奈喟叹,到百余年来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悲观变为乐观、由自卑变为自强,再到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正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一个结论格外分明——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为这一重要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我们党有了引领新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经千年风雨,中华文明光芒万丈、魅力不减。续千年文脉,人间正道正在我们脚下伸展。
(四)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了坚实文化根基、创造了有利文化条件。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饱含古老中华文明的丰富智慧,孕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指引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由此,我们更能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将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理念、“小康”“大同”等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党赋予共同富裕以理论高度和历史底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融通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贯通于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的美好愿景,体现于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不懈追求……现代化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力以赴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脉。由此,我们更能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辩证法中,更能读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内在逻辑;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自然观中,更能领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考量……汲取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不走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承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植根的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向联合国赠送的“和平尊”厚重而深远的意蕴。由此,我们更能把握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处世原则,“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智慧,“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勇毅担当,“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的古老箴言……从这些静水流深的文化渊源中汲取丰富智慧,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致力于团结奋斗,让全体中国人民一起迈向现代化”“致力于共同富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好生活”“致力于全面发展,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五个致力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让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引亿万人民以推进文明更新、进行文化创造的磅礴伟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开拓了面向未来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当中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当世界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中看到“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当历史学家“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的预言逐步变为现实,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从容笃定:“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贵州黔东南的两项村赛,不仅展现出新时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窗口。
台江“村BA”、榕江“村超”,数万人现场围观,几百亿次网上浏览量,群众做主创、群众当主角、群众来主推,满场的欢乐、满屏的喝彩,成就一场全国叫好、国际点赞的群众文体盛宴。
实现全面小康、推进全民健身,曾经贫困的偏远小山村,富了口袋富脑袋,道路通畅迎客来。以体育之名,让文化唱戏,赛场上挥汗如雨、锣鼓喧天,赛场外载歌载舞、美食飘香。文体赋能产业,村级赛事“耍”到老百姓的心坎里,风情风物“融”进民族团结的血液里,农趣农味“跑”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赛道,多彩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谱写新故事,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富有深厚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表明,“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使中国式现代化充盈着鲜明的中国气象。
文明的长河奔腾向前,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五)
2022年末,一部中国电视剧在埃及开播。
“中国人的今天原来是这样来之不易”,中国西部小镇的人们建家园、种菌草的故事,深深打动了阿拉伯世界观众的心。这部电视剧,中文名是《山海情》,而阿拉伯语译名更直接——《向幸福移民》。
《山海情》的走出去,从一个侧面不仅表明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更折射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
跨越山海的共鸣,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20多年来,中国农业技术专家远渡重洋,手把手培训的菌草种植技术,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更多人借由“中国菌草”,向幸福前行。
“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不仅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更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如何解决发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加强文明互鉴,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深刻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时代之问,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重大主张,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这一体现“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历史智慧的中国方案,凝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一从历史深处走来、充满东方智慧的“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伟大方案”,让“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重新互联互通,让“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为推动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提供强大动力。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发展是破解各种难题、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福祉出发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目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7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这一彰显“以民为本”“人民至上”思想底蕴的重大倡议,旨在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形成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在重要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这一传承“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等理念的重大倡议,旨在促进世界安危与共,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人文交流合作。这一渊源于“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观念的重大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旨在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注入强大动力。
…………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历史十字路口的现代化之问,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等重大命题,深刻指出“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为各国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是带着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带着“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走向世界的。秉承中华民族深切的文化体认、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秉持中华民族广博的文化气度、文化视野、文化胸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论成果,也是共行天下大道、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成果,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
“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站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壮志在胸、豪情满怀!
(六)
风起东方,钱江潮涌。
在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中,良渚文化的玉鸟,以全息投影的方式飞过;大运河上的拱宸桥,通过数字全景立体影像技术,连接起白砖青瓦和高堂广厦;由超过1亿人参与数字火炬传递而汇聚成的“数字火炬手”跨过钱塘江,跑进“大莲花”和运动员一起点燃了火炬……科技之光与人文之光交相辉映、绽放精彩。
从数千年的历史时间中走来,融入万物互联、无远弗届的数字时代,奔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遥远的未来。这揭示一个道理:中华文化始终在与时代的“对位”中保持旺盛活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今天,当亿万人民都有了“网民”这个新身份,网络世界、数字时代将为文化景观和心灵图景涂抹怎样的色彩?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引导“智能向善”?当新的文化场景不断打开,把握“故”与“新”、统一“常”与“变”,融汇“你”“我”“他”,才能真正在文化上“站稳脚跟”。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自我作古”的勇气,“但开风气”的眼界,都是为了在传承不绝的文化谱系、风云激荡的文化图景中,定位复兴之路上的文化坐标。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深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功夫,在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在促进文化繁荣上下功夫,在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上下功夫,在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上下功夫,以高度政治自觉、饱满精神状态、顽强斗争意志、科学思路方法做好工作,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脚下站立的土地,是诞生了绵延不绝而又辉光日新的中华文明的广袤大地;耳畔回荡的涛声,来自长江黄河奔流不息、汇入大海的澎湃大潮。新征程上,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坚持走自己的路,始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展现昂扬向上的风貌,涵养理性平和的心态。
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新征程上,让我们秉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机。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不断总结凝练时代的思想精华,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历史从哪里开始,文化就从哪里启程;未来向哪里行进,思想就向哪里延伸。
(七)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这样展望:“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当中国式现代化标注中华文明前进方向,打开中华文明创新空间,激发中华文明强大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聚焦聚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这是使命的召唤,更是时代的必然。
向着光荣梦想的远征,向着光明宏大的未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吹响文化的号角、扬起文化的风帆,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我们有这样的胸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有这样的豪情:“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有这样的自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征途漫漫,文以化人。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6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