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十三届“骏马奖”获得者姚瑶:一个诗人决定为“村BA”立传

发布时间:2024-12-21 19:16:12 来源: sp20241221

  《“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以下简称《“村BA”》)又加印了。这本全景式记录贵州台盘村“村BA”篮球赛事的图书,自去年12月面世以来多次加印。今年8月第四次印刷时,书的腰封上多了一行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图书”。

  《“村BA”》是今年“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是贵州侗族诗人、作家姚瑶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近日,他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专访,分享自己为何以诗意的笔触为“村BA”立传,又如何以“在场者”的身份寻找隐藏在乡村深处的光芒。

《“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  贵州民族出版社供图

  台盘村的“小”承载着时代无限的“大”

  2022年夏天,在仅有200多户人家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一场村民自发组织的篮球赛事火爆“出圈”:赛场上是斗志不输职业球员的“农民球员”,观众席坐满了当地村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中场休息时大家一起蹦“苗迪”,获胜队伍的奖品是一头牛……

  当篮球运动遇上“多彩贵州”,其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吸引了全世界网友的目光,也让姚瑶——一个土生土长的黔东南州人,产生了创作冲动。

  对于台江县及下辖的台盘乡,姚瑶都很熟悉。两年前,他写下近4000行长诗《烛照苗乡》,记录“时代楷模”陈立群在浙江退休后“西进千里入苗乡”,在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的故事。

  台盘乡是姚瑶供职单位贵州电网公司凯里供电局的帮扶点,单位向该乡4个村派了4名驻村第一书记,加大帮扶力度。姚瑶因工作需要多次前往这些村庄,目睹了当地经历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

  “在巨大的变化之下,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感悟,每张脸庞都有着丰富的表情。”姚瑶说,台盘村的“小”承载着这个时代无限的“大”,他也希望在文学世界里“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

  为此,姚瑶与“村BA”的组织者、参与者深入交流,记录“村BA”的前世今生。从1936年的篮球场,到1970年代的“苗寨女篮”;从物资匮乏时期的“棉花篮球”,到面对巨大商业诱惑的当下,村民开“院坝会”达成“守护‘村BA’的纯粹”的共识……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简单的快乐,纯粹的体育”,还有“基层的有序治理、蓬勃的乡村振兴”(出自该书后记中姚瑶所作诗歌《从“村BA”到“村超”》)。

  “遇见是一件诗意的事情”

  “我要让世界看见/内心深处隐藏的火焰/未来的憧憬/我要让世界看见/独特的光芒,燃烧的希望……”这首热情的小诗是《“村BA”》书中一节的题记。这样的诗还有30多首,它们出现在书中每一个章节标题下,以及前言和后记中。

  在姚瑶眼中,“遇见”是一件诗意的事情,“激活‘一江春水’的篮球是诗意的,台盘村的父老乡亲是诗意的”。

  当报告文学“遇见”诗歌,阅读多了变化的节奏感和乐趣。“我希望以这种多文体交织的方式,实现自己创作上的突破。”姚瑶说。

  对于写作者来说,“突破”并不容易。姚瑶从2022年10月开始动笔,到2023年5月,他已写下8万多字,却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已经有很多作家写了,再涉及此类题材,挑战自己能否成功?写出来后,有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迷茫中,姚瑶“遇见”了让他坚定信心的人。去年中国作家协会调研组到台江县展开调研,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鼓励当地作家:“写好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守望相助的故事,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学贡献力量。”

  这些话激励着姚瑶,“不要怕地方小,邮票大的地方也可以写出天下来”。

  姚瑶还“遇见”了专业出版团队。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孟豫筑的策划推动下,书稿顺利出版,并获得2023年度“中国好书”等荣誉。

姚瑶 受访者供图

  “村BA”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本届“骏马奖”评委、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纪红建在《共绘绚烂民族画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作品述评》(刊发于8月7日《文艺报》)一文中写道,《“村BA”》“为探索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样本”。

  这个样本有很多种观察角度和解读方式,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探讨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台盘村“村BA”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姚瑶把自己观察到的“成功因素”事无巨细写进书里:脱贫攻坚使得台盘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村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因此有了更多的精力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他总结道,“村BA”的火爆,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乘着时代的东风,这项赛事从‘传统’变成了‘传奇’。”

  姚瑶认为,“村BA”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人文特色、文化底蕴,“也因此,我认为‘村BA’的形式可以复制,但内涵复制不了。而不同的乡村,会有独属于自己的‘村BA’”。

  “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

  姚瑶是“村BA”的观察者,也是在场者。书中辟出独立章节写到赛事背后两个重要的“场外援助”——交通和电力。它们给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姚瑶是亲历者和受益者。

  姚瑶出生在黔东南州天柱县圭研村,这个“袖珍型侗寨”地处湘黔交界。1992年,村里没通公路,姚瑶需要步行去20公里外的中学,中途有一段路“悬挂”在石壁上,村民称之为“巴掌路”,悬崖下面是水库,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现在,“巴掌路”已经修成了能通车的水泥路,还加装了防护栏。

  早年村里没通电,姚瑶记得母亲每周挑着山货去集市换煤油,自己则在小小的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现在,电灯的光照亮了苗乡侗寨,也让“村BA”可以“比赛到天亮”。

  关于家乡,姚瑶曾于2022年发行诗集《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小得像一粒尘埃/风稍大点,就吹跑了”的圭研,通过诗歌被更多读者看到。“这个最小的村庄是我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我用最小的文字,以无限的‘小’进入读者内心,折射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为黔东南州作协主席及凯里市作协主席,姚瑶致力于推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对新一代作家的培养。他也希望,有更多写作者用文学照亮“最小的村庄”,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人物简介

  姚瑶,本名姚友本,侗族,1979年生,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人。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凯里市作家协会主席。现就职于贵州电网公司凯里供电局。著有诗集《疼痛》《芦笙吹响的地方》《烛照苗乡》《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散文集《侗箫与笙歌——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报告文学《“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等。(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报道)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