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4:04:42 来源: sp20241102
2023年5月23日,中国南海西北陆坡,海面约1500米之下,展现在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眼前的,是一艘中国明代沉船,它于500余年前满载瓷器沉没于此。
如此近身探秘深海古船,这是中国的第一次。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科考队员在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的海域,偶然发现了两艘尘封500余年的古代沉船,分别命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这一发现不仅震惊了国内考古界,也成为世界深海考古的新课题。
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至迟到秦汉,已经形成一条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南亚的海上通道,唐宋时可以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两千多年来,南海商船往来频繁,惊涛骇浪中,大量船只葬身海底。随着考古队员潜入深海,中国的水下考古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自彼时至今,中国科学家们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成功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这次考古调查中,科技与考古的跨界融合得到了充分体现。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国家文物局供图)
“当我们到达沉船现场的时候,灯光一打开,看到很震撼的场面”,对于宋建忠而言,首次抵达深海的感受永远鲜活。而带领他完成与古船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正是著名的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
在海洋深处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过硬的潜水器,深海考古也就无从谈起。据介绍,“深海勇士”号在海底的移动半径可达数公里,由此成就潜航员完成了在沉船上方和四周的巡视、拍照。在整个考古过程中,科学家们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探索出了一条以载人潜水器为主、无人潜水器为辅的深海考古调查作业范式,通过昼夜交替作业,成功采集大量珍贵文物和海底沉积物样品,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在文物提取方面,中国科学家们创新性地使用了柔性材料机械手,既保护了文物不受损害,又确保了提取过程的安全和稳定。此外,通过综合定位技术,实现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三维扫描数据和物探扫测数据的采集、拼接与渲染,为沉船遗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还制定了严格的深海摄影拼接、文物提取和定位标注等操作规范,为未来的深海考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
深海考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考古、海洋、地质、化学、生物、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工作,是一次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典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单位携手合作,集合了考古学、海洋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沉船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在这次考古调查中,科学家们运用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学、化学等多种自然科学方法,对沉船遗址所在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水深水文、海底构造、海洋生物、海水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沉船埋藏的深海环境特征,还为沉船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还为人们揭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一号沉船提取出水的珐华梅瓶。(中国国家文物局供图)
比如,通过对出水文物的系统分析和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一号沉船上的珐华器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因素,揭示了明代中期中国同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乃至中东地区国家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而二号沉船上提取的乌木则提供了古代中国海外贸易往来的重要物证。
在浩瀚的南海深处,无数隐藏的秘密等待被揭开,这是属于全人类的深蓝神秘印记。
“它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宋建忠曾这样总结此次意义非凡的南海考古,这不仅是中国深海考古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更为全球深海考古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中新社记者 高凯 应妮)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