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1:34:39 来源: sp20241221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不少女性的形象。这些女神,由凡人变成仙女,在天地间遨游飘飞,把世俗女子无法实现的梦想,变成了流传在人间的故事,尽管虚幻,却令人神往。古老传说中的神女有很多,如补天的女娲、奔月的嫦娥、法力无边的西王母、太阳之母羲和等等。现代人能记住这些女神的名字,也知道有关这些女神的故事和传说,但谁能描绘她们的形象呢?文学家们的笔下出现女神时,有了具体的形象。譬如屈原在《九歌》里写到山鬼,也是神话中的女神,但只是简单的描写:“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乘赤豹兮从文狸”。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其象无双,其美无极”,赋中有大段对神女姿容的描绘:“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形象清晰迷人。这样描写女性之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传说中的女神中,还有一位绝色女子,她是水中的仙女洛神。洛神相传为伏羲之女,在洛水中溺亡,化为水神。洛神如何模样,没人见过。但是因为一篇文学名作,洛神翩翩而降,成了天下无双的美人。这篇名作,是曹植的《洛神赋》。在文学作品中,写女性之美,曹植的《洛神赋》可谓登峰造极,超越了宋玉的《神女赋》。《洛神赋》是一篇幻想作品,是一个梦,一段神话,也是一首绮丽凄美的长诗。曹植在幻想中遇见洛神,为她的绝美姿色和风韵倾倒,从此相思绵绵,梦牵魂绕。人神之恋,只能是擦肩而过,永无结局。
少年时代,第一次读《洛神赋》,惊异于文中描写洛神美貌的华美文字。洛神长什么模样?曹植这样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些汉字的组合,产生神奇的效果。一个幻想中出现的仙女,被瑰丽绮美的文字化成了声色灵动的具体形象,从她的表情神态、身姿肢体,到裙裾衣饰,甚至是身上散发出的兰蕙幽香,都呼之欲出。
文字描绘的美,给人提供了想象的天地。也许,不同的读者,想象中的女神形象并不一样。但是文字可以转化成图画,画家可以用线条和色彩,用画面把文字描绘的美画出来、固定下来,这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曹植离世一百多年后,有一位伟大的画家,把《洛神赋》画成一幅绮丽多彩的长卷,洛神复活在画家的笔下。这位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画《洛神赋图》,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原作已经亡佚。世人能看到的《洛神赋图》,都是后世画家的临摹。
我曾四次看到《洛神赋图》,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看到《洛神赋图》,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那是宋人的摹本,是近千年前的绢本长卷,褐色的画面上布满岁月的烟尘。但谛视之下,画中的人物情景还是清晰可见。洛神是长卷的主角,她一次次出现在画面中,演绎着曹植《洛神赋》中无望的人神之爱。洛神从天外飞来,伴随她的是龙雁祥云,是奇花异草,是群仙翩跹。画家用柔软飘逸的线条,细致地勾勒出洛神的形象,画出她深情惆怅的表情。这样的线条,被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曹植也是长卷的主角,他和洛神遥遥相对,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画中的曹植,是被随从簇拥的王公贵族。他的目光,和周围人的视线不一致,始终专注地凝视着洛神。曹植在画中的形象沉稳端庄,却让人感觉怅然若失。
第二次看到《洛神赋图》,是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同是古人摹本,和故宫所见,似乎大同小异。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那幅《洛神赋图》,更多地留下了岁月的沧桑。数米长的绢本长卷,布满了千年风尘造成的龟裂,裂缝中断损的绢丝依稀可见。但画面中众多的人物,大多还完整地保存着。主角洛神飘然翔游在画卷中,每一次出现都呈现不同的曼妙仪态。画卷的最后一组图给人印象深刻。当洛神的身影在缥缈的洛川中消隐,伤心的曹植不顾一切,乘船在水上追赶。画面上,飘在水上的洛神正回首深情望去。残缺的画面上,曹植乘坐的那艘船已经残缺不全,船身和船上的随从都已形迹难辨,唯有端坐在船舱的曹植完好无损。曹植的目光,正执着地追赶着远处的洛神……
第三次见到《洛神赋图》,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拥挤的展厅里,很多人在围观,那是古人临摹的长卷局部。那次,我只是隔着玻璃柜远远地看了一眼,落在眼帘中的,是一片发散着神秘气息的黄褐色,繁密的线条和斑驳的色彩在画页中交织,其中隐藏着洛神和曹植的梦中之恋……
第四次邂逅,是在欧洲的莱茵河畔。那次,我们从德国慕尼黑坐车去奥地利维也纳,沿着莱茵河走了很长一段路。途经一座奥地利小城,我们进城休息用餐,找到了一家门面素雅简朴的中餐馆。餐馆老板是中国侨民,一位热情的中年人,说话带着闽南口音。听说来了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他表情有点神秘地笑着说:“来,我要把你们带到中国的古代去。”说着,穿过厅堂,把我们引进一个幽暗的大包房。
进门,一片漆黑。我正感到纳闷,灯光突然亮起来。眼前的景象,让人惊愕不已。这是一间没有窗户的暗室,四面都是白墙。白墙上,画得满满的,都是中国的古人。我发现,画面上的人物,都是我熟悉的。正面的大墙上,是巨幅线条白描《八十七神仙卷》。这是唐代的名画,当年被徐悲鸿从海外收购回来捐给国家,成为美术史上的佳话,相传是吴道子的杰作。白墙上的图画,是这幅画的局部,把原作放大了很多倍。画面上,删去了原作头尾两群男性官吏武士,只留下队列中那一群衣裙飘拂、姿态优雅的仙女。我眼前的《八十七神仙卷》,当然不是原作,是现代人用毛笔和墨汁在白墙上的描摹,但绘者手笔不俗,墙上的画面足够让人感觉惊艳和震撼。另外两面相对的墙壁上,还有让我更为惊奇的画面,墙上画的竟然是《洛神赋图》中的情景。一面墙上,画着洛神乘坐龙舟远去的场景。六条昂首飞行的神龙,拽着旌带飘扬的龙舟,穿行在浪花和云波间。坐在龙舟上的洛神,正含情脉脉地回首凝望,眼神中,是留恋,是惆怅。对面墙上,画着曹植,他正坐在船上,追赶远去的洛神。两面墙上的一男一女,无奈地隔空相望。这两面墙上的人物,永远不会有重合的一天。
我站在餐厅包房的中间,环顾这三面墙上的墨线白描,惊讶得说不出话。白墙上的《洛神赋图》和《八十七神仙卷》,形象传神,技法高超,是谁的手笔?曹植,洛神,仙女,顾恺之,吴道子,正在这小小的空间聚会。怎么也想不到,在莱茵河畔的欧洲小城中,竟然会有如此奇遇。餐馆老板笑着为我解开了谜团。他告诉我,墙上的《洛神赋图》和《八十七神仙卷》,是一位年轻的中国画家留下的墨迹。这是一位从北京来奥地利留学的美术研究生,曾经在这座小城生活了一段时间,吃住都在这家餐馆里。为了报答老板的热情款待和照顾,年轻的中国画家挥舞画笔,在这间包房独自画了很多天,在三面墙上画出了这三幅画。这个展现中国绘画和神话的包房,成了莱茵河畔的一个景点,很多人慕名前来,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欣赏中国的绘画,走进千百年前的神话世界。
离开小城,在莱茵河畔继续旅行,我的眼前飘动着洛神的形象。莱茵河的波光,居然和我幻想中的洛水融为一体。洛神,传说中的中国神女,此刻正在辽阔的世界到处漫游呢。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6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