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冰川河流“诊脉体检”

发布时间:2024-12-21 17:07:10 来源: sp20241221

  为冰川河流“诊脉体检”——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考察纪实

  海拔4000米之上的长江源畔,由19位科研工作者组成的“医疗团”——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克服高原缺氧,为长江源冰川、河流、冻土、气候“诊脉体检”。

  从海拔3700米的玉树市到海拔4100米的杂多县,再到海拔4500米的沱沱河、4700米的雁石坪……7月20日至29日,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省气象局、北京大学、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等单位组成的科考队伍深入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开展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等科学考察。

  2024年江源科考的主题和任务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科技手段和仪器实施监测?下一步,江源科考还将有哪些计划?记者针对这些问题专访了科考专家。

  青藏高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地,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江源科考也是对长江源开展次数最多、覆盖最广的科研活动之一。

  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副所长周银军介绍,江源科考从2012年开始每年开展,2024年江源科考主题为“长江大保护,从江源开始”。为了解长江源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在历年科学考察基础上,2024年他们继续开展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的水资源、泥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学考察。

  “这次科学考察,将进一步掌握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长江大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长江源区‘水—生态—环境’演变与适应性保护对策研究以及其他科研项目提供基础数据。”周银军说。

  江源科考年年开展,今年有何不同?科考过程运用了哪些科技手段和仪器?长江科学院岩土重点实验室博士范越介绍,今年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国产探地雷达手段来探测地下水界面和冬克玛底的冰川厚度。

  “探地雷达主要是通过电磁波反射来判断地面以下的岩层属性变化,我们将其用来探测地下水潜水面的位置和冰川的底部界面,通过反演分析,可以判断地下水位高程和冰川厚度。”范越坦言。

  不仅如此,范越介绍,在地下水长期监测方面,他们还使用了多参数自动监测计,将其放置在长江南源查旦湿地的观测井内,可以长时间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波动、水温和电导率参数,对于分析查旦湿地的地下水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帮助很大。

  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氧气含量低,开展科考工作极为不易。如何适应高原环境、如何有效应对高原多变的天气都是科考队员要面临的问题。

  “最大的困难仍然是高原反应,我们开展冰川厚度探测的位置海拔已超过5300米,氧气稀薄。加之冰川前缘受冰蚀影响,岩体破碎,车辆无法抵达,需要通过人力背负重达20公斤的探测仪器徒步上山,对身体素质考验极大。”范越说。

  不止高原反应,科考队员还遭遇了往年未曾出现的情况。冬克玛底冰川前缘的冰湖发生溃决,科考队想要达到既定位置必须徒步涉水穿过纵横交错的河网,冰湖溃决形成的河水冰冷刺骨,水深处漫过膝盖。

  “我们上下山过程中一共7次涉水穿过冰河。”范越说。

  周银军介绍,尽管2024年的江源科考的现场调研和野外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但对于科考队员而言,还有大量的室内分析工作要做。根据科考工作整体安排,科研人员将尽快开展野外样品的分析测试,将科考队员在现场采集的大量样品,返回实验室分析测试,为江源生态环境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他们将系统开展数据分析工作,从河湖水文、河道河势、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土流失、冰川冻土、植被生态等方面,系统地评估江源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采访结束时,周银军表示,不同专业样品分析的时间要求有所差别,后期数据分析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预估将在本年度末会正式完成江源健康评估结果并形成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