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思想纵横)

发布时间:2025-01-08 05:49:57 来源: sp20250108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群众利益无小事。关心群众利益,既要为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想,多做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也要多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具体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群众的需求都是实在具体的,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所见所得所获来评判发展成效。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更好的生活品质,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根基、提供不竭动力。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充分认识到关系群众生活幸福的事、涉及群众合法利益的事,处理不好都可能小事变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在福州工作时的情景,谆谆告诫:“当地叫‘三日不见绿,两眼冒金光。’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现在我们有一些在基层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是不行的。”饭碗里,盛着民意,连着民心。老百姓生活里的事,都应是领导干部念兹在兹的大事。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百姓心声,摸清实际需要,通过解决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环境等人民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同时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些因素必然会对人民群众的收入、就业、住房等产生一定影响,统筹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难度不小。从群众的需求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广泛且日益多元,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关系,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及时精准掌握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发展期盼,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仅要有为民造福的使命担当,还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里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启示和科学方法。我们要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以求真务实的作风、锲而不舍的精神、久久为功的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把一个个“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抓实落地,不断推动“愿景图”变为“实景图”,真正让群众可感可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0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