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三地为什么能入选国际地科联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

发布时间:2025-01-10 20:44:55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南京9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科联)近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公布了全球第二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内蒙古“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广西“桂林喀斯特”等中国三处地质遗产地入选备受瞩目。

9月3日,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行“中国3家地质遗产地入选第二批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新闻发布会。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这三处地质遗产地为什么能入国际地科联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9月3日在该所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专家学者予以科普解读。

  体现中国地球科学研究国际水平

  发布会上,受国际地科联委托,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建平宣布中国新入选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单并介绍遴选背景情况。

  他说,地质遗产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是地质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地质遗产地的定义为: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平,并得到有效保护。

  这次中国入选的3处全球地质遗产地,是中国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得到国际学术界一致认可,目前保护状况获国际社会高度肯定。

  张建平表示,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资源,这次3处遗产地的入选也体现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植物庞贝城”已囊括5项世界之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研究员介绍说,“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作为地史时期成煤森林的特异埋藏记录,其成煤森林在生长时被倾泻而下的火山灰保存在现今的内蒙古乌达煤田两个煤层之间。火山灰内的高精度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这个成煤森林的年龄为距今约2.98亿年,与石炭—二叠纪之间的界线年龄十分接近,是最早的二叠纪成煤森林。植物群由石松类、有节类、蕨类、前裸子植物、种子蕨类、早期裸子植物和苏铁类植物七大类构成,具备了现代植被类群中除被子植物以外的各大类群。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首次发现于1998年,但直到2003年才被识别出是火山成因。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有着大量重建的化石植物,是全球最精确(通过样方采样法)真实重建的成煤森林景观,为了解地史时期群落生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二叠纪成煤森林提供了窥探晚古生代的地球生态窗口”。通过研究已发现植物化石50余种,表明该时期成煤森林的高度多样性和演化程度。

  王军表示,截至目前的调查研究,乌海“植物庞贝城”已囊括5项世界之最:最大面积的远古森林实践复原、最丰富的同期成煤植物群化石标本收藏、最古老的苏铁植物、最丰富的瓢叶目植物群落,最多的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因而为古生物演化生命树增添了最多的新物种。

  最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曾小芸介绍说,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端,表面出露有一套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陆相地层,含有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的地层厚约180米,恐龙化石集中在3至5米厚的灰绿色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中。截至目前,已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其中,已鉴定出26属29种,包括蜥脚类、基干新鸟臀类、剑龙类、鱼类、两栖类、龟类、鳄类、蛇颈龙类、翼龙类和兽孔目类,由此组成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拥有最为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这里也是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除了身为蜀龙动物群的类型产地,还是许多基干类群,如真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大鼻龙类——董氏大山铺龙、剑龙类——太白华阳龙、新鸟臀龙类——劳氏灵龙等各自类别的典型代表。

  曾小芸指出,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内还发现了一些独特的恐龙骨骼结构,包括蜥脚类恐龙的尾锤、剑龙的肩棘等,这对于推断恐龙的行为至关重要。该遗址填补了恐龙进化史上的某些空白,并为从各个方面研究恐龙及与其他脊椎类动物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1972年首次发现,并于2008年入选自贡世界地质公园。遗址上建立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亚洲和中国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

  桂林喀斯特具有国际科学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陈伟海说,广西桂林喀斯特位于南岭构造带中部,上泥盆系至下石炭系灰岩地区,灰岩地层厚达3000米,以秀美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同时发育有许多洞穴。受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桂林喀斯特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发育盆地。当地厚层碳酸盐岩、温暖湿润的气候及充沛的降雨,共同促进了强烈的岩溶发育。

  第四纪以来,桂林地区的差异性构造抬升塑造了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主要形成两种岩溶地貌:塔状岩溶(峰林)和锥状岩溶(峰丛)。“桂林模式”是这种岩溶动态发育过程的典型代表,展示出岩溶特征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不同于抬升较快的云贵高原,桂林地区地层稳定,构造抬升相对缓慢,增强了其科学意义,成为全球岩溶研究的重要参考。

  陈伟海表示,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岩溶的典型代表,是华南地区岩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现,使其成为开展岩溶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代表区域。“桂林模式”展现了峰林和峰丛岩溶形态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具有国际科学意义。

  桂林喀斯特已于2014年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已拥有10处全球地质遗产地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地球科学团体,国际地科联成立于196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合作伙伴,在国际社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入会的国家和地区121个,代表着全球约100多万名地质科学家。

  国际地科联2016年设立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开展与地质遗产的相关工作;2020年制定并颁布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2021年初开始首批地质遗产地的遴选;2022年10月,国际地科联在西班牙公布全球第一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

  在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中,中国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云南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地质公园“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珠峰奥陶纪岩石”等7处地质遗产入选。加上本次第二批入选的3处,中国迄今已拥有10处全球地质遗产地。

  张建平指出,国际地科联决定今后每两年公布一批地质遗产地名录,相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全球地质遗产地评选更强调入选地的科学价值。根据评选规则,能够入选的全球地质遗产地,必须是该领域全球最佳代表,必须是进行重要科学研究的全球参考,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他希望通过学界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推动中国更多地质遗产地未来入选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完)

【编辑:张燕玲】